外卖员|值得多刷的年度神反转喜剧电影,惊喜啊( 二 )


而《不速之客》的创新是 , 在单场景内进行多线叙事 。 电影设计了一方陋室 , 牵引各色心怀鬼胎的人入局 , 完成一场不期而遇的“剧本杀”游戏 。
而每个人物的出场时间段是不断重叠的 , 每个人物的视角里都有别人的故事 。
比如 , 老李先晕倒 , 醒来后发现莉莉尸体的情节段 , 在他晕倒到清醒的时间段里 , 电影中仅交代几个画面 , 其实梳理后会发现:这段时间莉莉给马明亮报了信、阎正发现了莉莉的秘密、莉莉被尤大成砸到、尤大成偷袭阎正、阎正藏尸藏人、马明亮进入房间被阎正敲晕……
再如 , 一开始影片从老李的视角切入 , 我们全然不知阎正为何会出现在房间内 , 他是好是坏 。
而当老李和阎正 , 一个占上风一个占下风的对抗时 , 突然又出现了外卖员马明亮 , 观众根本不知道小马是何时在什么状况下也呆在屋子中的 。 只有后面 , 通过阎正的视角回溯 , 才知道小马是被阎正打晕的 。
那么小马就是单纯的外卖员 , 而阎正是恶人吗?
非也 。 当镜头闪回 , 叙事视角切换成阎正的视角是 , 观众才了解 , 阎正和肥水的行动计划 。 也才明白 , 阎正让马明亮掌掴自己不要停下的时候 , 到底是在里屋里布置的什么 , 其实是收集证据的监控摄像头 。
不过 , 此时观众仍然不知道 , 阎正的目的 。 直到最后女儿的出现 , 和老李通过医院手环、手机这些道具细节 , 所做出的正确推断 。
所以 , 每次剧情在进行到最引人入胜阶段时 , 导演选择暂停、戛然而止 , 镜头转向剧情初始阶段 , 重拾另外一个视角补足其他情节信息点 , 观众也紧随影片从一个角色视角来到另一角色视角 , 重新审视整个案件 , 以及身边出现的人物 。
于是 , 就重新获得了一种解读快感 。
每一次新视角的回溯 , 我们都能解开事件真相版图的一角 , 让人欲罢不能 。 随着一点点地情节推进 , 通过电影中不同人物的不同视角逐渐把故事立体化、完整化 , 有种跟随电影人物一起拼拼图的感觉 , 直到逐渐看到故事的全貌 。
《不速来客》是一个寓言 , 并非现实主义题材 。
我们能从角色身上 , 看到暗藏的深意 。
当我们以为所有的角色都是在黑吃黑时 , 其实远非如此 。
角色各自有作用 , 影片最后高潮部分 , 真正的坏人展现自己的恶行时 , 老李开始崩不住了 , 他善念涌起 。 他手腕上那块儿童手表的细节 , 能推测出是患病的儿子的 , 由此能预测在后面的剧情中 , 老李在钱与小孩子之间 , 最终会做出如何选择 。
而马明亮则是恶 。
其实不难发现 , 马明亮真实的身份并非外卖员 , 那件过于不合身的外卖员衣服 , 其实一直在暗示这一点 。 而当马明亮假扮外卖员 , 那么我们可以推测 , 杀害前女友夫妇就是蓄意谋杀了 。 这也是为什么结尾处 , 马明亮把自己的外卖服换到老李身上以脱身 , 因为他压根就不是外卖员 。
马明亮这个角色 , 充满了暗黑气质 。
通过监控投屏到户外巨型LED屏幕的画面 , 是个人很喜欢的一处设计 。
有种全景敞视监狱的感觉 , 罪行被像新闻影像一样播放 , 犯罪者毫不知情地处于凝视之下 。 而导演的媒介意识也比较敏锐 , 当巨型LED屏幕放大了犯罪线现场时 , 那种荒诞、荒谬、绝望、无论可逃的感觉 , 呼之欲出 。 这一处 , 寓言故事投射进现实 , 并点题了 。
影片中还有大量的隐喻和象征意义的镜头 。
比如 , 每次反转前出现的环形破旧筒子楼的俯拍镜头 。 筒子楼成为了一个“陷阱”式的视觉母题 , 每个小人物带着自己的欲望落入陷阱中 , 互相厮杀 。
再如 , 片中多次出现同样调节叙事节奏的马明亮高速公路骑行的段落 。 每次出现马明亮在高架桥上骑摩托的镜头 , 都暗示后面剧情马明亮的真实身份会发生变化 。 而最后 , 他推冰的画面 , 是西西弗斯在推石头的隐喻 。
电影结尾选择冰柜中的钱被冻住 , 是宿命感 。 冻在冰里的钱象征贪念的人永远无法实现的欲望 , 更是看得见却摸不到的幻象 。 其实从尤大成通电那一刻起 , 水就在变成冰 。 只要故事里时间一直在走 , 最终就会冻上 , 论谁也带不走了 。
在影片前段 , 我们看到了小偷、二奶、外卖员、凶手 , 这些不同职业的底层小人物 。
而在影片后半段 , 我们能看到这些人更真实 , 更复杂立体的一面 。
所谓的犯罪嫌疑人其实怀揣着拯救他人的信念 , 所谓的小偷其实有最正义的勇敢 , 所谓的二奶反倒显得留有真情……因而 , 电影还是试图去挖掘人性与情感的内在维度 , 以及社会价值 , 试图折射呈现当今社会的某种症候 。 尤其是后面 , 社会议题的融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