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军事|胜利的回响 | 第四集:《永久的高地》

:原题为_央广军事|胜利的回响 | 第四集:《永久的高地》。
央广网10月17日消息(采访人员朱西迪 廖振华)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一场空前艰难、空前惨烈的战役 。 在43天的鏖战中 , 敌军向上甘岭倾泻炮弹190多万发 , 发动疯狂进攻670多次 。 英雄的志愿军官兵坚守阵地、誓死不退 , 用意志、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 夺取了这场无比关键的阻击战、“拉锯战”的最终胜利 , 为僵持阶段的抗美援朝战争打开了新局 , 更为一代代中华儿女立起了永不坍塌的精神高地 。
央广军事|胜利的回响 | 第四集:《永久的高地》
文章图片
上甘岭战役
《上甘岭》是我国第一部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 , 电影中有一个经典片段:在坑道战斗的间隙 , 卫生员王兰深情地唱起《我的祖国》 。 歌声中 , 那些一同坚守坑道的志愿军官兵缠着绷带、满是烟尘的脸上 , 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 在歌声的感染下 , 他们怀着对祖国亲人的无限热爱、对祖国山河的深切眷恋 , 也慢慢跟着唱了起来……
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上甘岭》 , 取材于抗美援朝战争中著名的上甘岭战役 。 影片讲述了志愿军某部八连 , 在连长张忠发的率领下 , 坚守阵地 , 与敌人浴血奋战 , 最终取得上甘岭战役胜利的故事 。 现年95岁的志愿军老战士张计发 , 就是电影《上甘岭》主人公张忠发的原型 。 老人说 , 这几十年来他最爱看、又最不敢看的电影就是《上甘岭》 , 因为故事背后是真实的历史 , 看到银幕上的角色 , 总会让他想起当年牺牲在上甘岭的战友们 。
张计发:“我参加上甘岭战役时 , 只是一名普通的连长 。 上甘岭那场仗 , 真是拼命的仗!我们连140多人 , 打到最后 , 只剩19人 。 ”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1952年10月 。 当时 , 连续作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陆续粉碎了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的夏季和秋季攻势 。 眼看在谈判桌上占不到任何便宜 , 蛮横的美方恼羞成怒 , 叫嚣着“让大炮和炸弹与你们辩论吧” , 一边单方面宣告停战谈判无限期休会 , 一边开始实施蓄谋已久的“金化攻势” 。 他们打算派出美军王牌师 , 用5天时间、伤亡不超过200人的代价 , 拿下上甘岭地区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 , 然后夺取战略要地五圣山 。
军史专家董保存:“上甘岭位于五圣山南麓 , 本是个不太出名的小山村 , 它的北侧是沟堑纵横、峰峦叠嶂的五圣山 , 左右两侧分别是537.7高地和597.9高地 。 敌人本想以此为突破口 , 夺取战略要点 。 占领了五圣山 , 就可以西抵平康平原 , 东扼朝鲜东海岸的公路 。 对于这里 , 彭德怀司令员曾说 , ‘五圣山是朝鲜中线的门户 , 失掉了五圣山 , 我们将后退200公里 , 再也无险可守’ 。 ”
央广军事|胜利的回响 | 第四集:《永久的高地》
文章图片
上甘岭战役 , “联合国军”遗留下来的炮弹壳
1952年10月14日凌晨5时 , 敌军密集的炮火划破阴沉的天幕 , 上甘岭战役打响了 。 “联合国军”集结了数百门火炮和77架次战斗轰炸机 , 将20多万发弹药倾泻在面积不到4平方公里的537.7高地北山和597.9高地上 。 志愿军老战士、特等功臣蔡兴海说 , 真实的战场比电影中的还要惨烈 , 当时阵地上一片火海 , 仿佛就是岩浆滚动的地狱火山口 。
蔡兴海:“我进入阵地后 , 在地面上随便抓一把土 , 里面就有三个弹片 , 其中一块还热热的 。 阵地上寸草不留 , 人们踩在地上就跟踩在沙地上一样 , 软软的 , 噗通噗通的 。 ”
在炮兵、坦克和飞机的支援下 , 疯狂的敌人以6个营的兵力发起猛攻 。 与装备精良、兵力雄厚的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 我方驻守高地的志愿军只有两个连的官兵 。 然而 , 正如电影《上甘岭》所展现的那样 , 不惧强敌的志愿军官兵头顶飞机火炮、直面枪林弹雨 , 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