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报|学习时报:推动健康码从“应急码”成为“法定码”

:原题为_学习时报|学习时报:推动健康码从“应急码”成为“法定码”。
疫情期间 , 健康码成为控制疫情的重要工具 。 通过“政府授权、企业开发”的模式 , 健康码集纳个人的家庭地址、行为轨迹、接触人群等信息 , 实现了对疫情的精准、高效防控 。 健康码的实质是通过收集大量公民个人信息与其他数据库相结合 , 是大数据时代高效的社会管理工具 。 正因如此 , 一些地方政府尝试在疫情控制领域之外开发健康码的其他功能 , 例如 , 有些城市使用健康码对接电子健康卡、电子社保卡等电子证件 , 可以完成挂号、就诊、取药、开电子发票等功能 , 实现一码就医 。 有些地方尝试将“随申码”升级为给市民和企业提供生活、工作、经营等数据服务的随身服务码 。 诚然 , 健康码可以升级为全能的数字化身份证或全能码 。 但是 ,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 虽然健康码可以准确控制疫情、高效管理社会 , 但也存在着侵犯公民隐私的危险 , 需要认真设计健康码制度 , 实现依据法定化、使用严格化 , 让数据分析成为现代社会治理的有力帮手 。
明确健康码的双刃性
社会治理数据化是人类发展的趋势 。 如果疫情期间仍然靠传统的填写表格、盖章证明等方式控制风险 , 会浪费大量人力资源 , 也无法做到精准防疫和快速复工生产 。 与国外相比 , 中国的疫情控制相对较好 , 这与数字化防疫措施密切相关 。
但是 , 数字化治理有双刃性 。 用之得当 , 是社会治理的良好助手;用之不当 , 则是侵犯公民隐私的危险工具 。 健康码需要分析个人的身份信息、人际关系和交通活动等 , 会暴露个人的隐私 。 在网络时代 , 由于个人信息的泄露 , 骚扰电话、广告推销、精准诈骗及跟踪型敲诈等乱象频繁出现 。 而且 , 保护隐私有天然正当性 , 因为它是人之尊严的一部分 , 没有人愿意生活在一个随时被监控的社会环境中 。 现代国家都认为保护个人信息是维护人之尊严的当然要求 , 政府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首先考虑公民的权利主体地位 , 未来在使用、升级健康码时必须遵循“同意原则”而不能强制推行 。 目前 , 有地方政府准备依托健康码 , 把医院挂号、处理交通违章、申报企业事项、提取公积金等窗口集合成全能生活码 。 这一举措当然有利于提高社会效率 , 但数据化管理不能一刀切 , 应当给群众不同办事方式的选择权 , 改变“不同意无选择”的现状 。 愿意让渡个人信息而选择效率优先的市民 , 可以给予支持;对于注重保护隐私而喜欢传统政务方式的群体 , 也不能歧视 。
法定化是健康码存续的必要条件
个人行踪轨迹是现代社会生活中重要的个人隐私 , 政府和企业对其使用应遵循严格的法定程序 。 2020年2月4日 ,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颁发了《关于做好个人信息保护 利用大数据支撑联防联控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 鼓励企业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 , 在注意个人信息保护的同时 , 利用大数据分析预测确诊者、疑似者、密切接触者等重点人群的流动情况 。 根据中央文件推出健康码的应急措施 , 符合紧急情态下社会和公众的利益 。
健康码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规则 , 需要法律细化规定 。 健康码就是检验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的试金石 。 收集、处理个人信息的健康码必须于法有据 , 未来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作为上位法 , 应对基于公共利益需要而收集个人信息的情形作出明确授权 , 并赋予用户对被收集信息的删除权 , 改变“只收集不删除”的现状 。 同时 , 对健康码、生活码等准电子身份证明 , 国家需要出台相关行政法规 , 规范其适用的范围、条件、程序 , 尤其应对个人信息的保管责任以及泄露的救济方式作出明确规定 , 推动健康码从“应急码”成为“法定码” 。
严格化是健康码存续的充分条件
数字化管理的要义是提高行政效率 , 而非对人进行数字化标识 。 只有把健康码等个人信息搜集App纳入法律监管的轨道 , 才能严格限定其使用规则 , 防止侵犯个人隐私 。 这种严格化至少应当包括几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