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那么难,为啥在北京的外地人都不走
答:因为还在做梦普通家庭出身北漂2年能得到什么普通家庭出身北漂2年能得到什么来源公号:御姐阿星(zjlxstar)
1如果你不够优秀
存在感不如外卖小哥
不到北京很难知道自己有多普通。
作为一个人才高地城市,北京总能无时无刻让一些人出现在你的生命里,让你意识到自己的无能和浅薄,从学历、资源、先天家庭条件等各个方面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占位昭然若揭。 刚来北京实习的第一份工作我就意识到了自己的“极其普通”。
考上大学读研中规中矩的人生,只要不够优秀,那在北京可能连普通都算不上。
当时小组里一共9个人,其中3个人都是top10世界名校海归,剩下6个人又是清华人大的占2个,这其中4个人又有两个是研究生,最后只剩2个人是普通本科生,其中一个就是我。
这种存在感和外卖小哥在北京的存在感相差无几,约等于透明。 曾经我以为优秀的人才毕业于名校,北京会让你认识到,不是优秀的人才上名校,而是别人爸爸妈妈上名校,孩子从小在那样的环境里长大,上名校没啥稀奇的。 曾经我以为上名校是每个小城市里有那么近百个优秀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收到了北大清华的通知书。后来发现在一些名校附属中学上名校可能是司空见惯,和幸运无关,更像是一种习惯了。 我开始反思是不是之前在鸡窝一样的环境里待太久了,怎么突然发现自己在整个人才结构里如此垃圾。
我还在犹豫,是不是我刚好掉进了人才比较多的小组,纯熟意外。 后来进入互联网行业,才发现北京除了人才储备精华到变态,还发现这个行业准入门槛出奇的高。
比如写轻松一刻的内容小编,可能是北大毕业,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实习岗位,会有北大清华甚至波士顿大学早稻田大学之类的人来面试。
这就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了,难道写段子这种实习岗位已经需要名校的人来“屈就”了? 到此为止我才发现,所谓“屈就”只是一种很村的观念,代表你看到的人才太少了,感觉是个清北如果没有年薪好几十万上百万就是屈就,好像人才可以是珍贵的一样。 北京给我的新认知变成了:人才在北京没有那么稀罕,名校生不断地在面试中被刷,和所有普通人一样被社会毒打。
相当多名校的学生在同一个鱼缸里竞流,已经完全丧失了光环,没有高高在上,没有屈就岗位这一说。
无论你是清北还是什么纽约大学,没有人会觉得你就优秀了,更不会有人高看你,因为已经看过太多了。 如果说学业是一个普通家庭出生的人的第一张社会名片,大部分的这张名片,或许都不能在这样一个超级人才都市里有亮点。
这一点,很多北漂人都不是名校的,也不可能倒回去改变。 我常常我是不是要求太高了,不是上了世界名校才叫优秀吧。
但是当你身处北京异常稠密的人才密度中,非常有可能会感觉窒息,自卑,羞耻,幸运地话你会鼓起勇气继续进发,但这种羞耻感不会从你的大脑里消失:
总感觉少了个名校名片就少了点什么,虽然待上2年你也能从所有人都是名校毕业的饭局上,面不改色地介绍自己毕业于普通大学并把这种尴尬的气氛圆过去。
2家庭可能决定眼界
战略失败下的战术勤奋
如果你北漂2年和一个北京本地人结婚了,那家庭这个成长障碍可能和你无关了。普通家庭的人如果在北京待2年,仍然没有改变自己的家庭,很可能是继续被家庭拖着在地上摩擦。不是在地板上摩擦,是在钢钉板上摩擦。小城市给人最大的幻觉之一就是:“我家和有钱人家差不多,只是他钱多而已。”因为,很可能你们那个小城里最好的别墅还没超过500万。但是在北京500万只能在五环再往外10多公里的天通苑买一个100平方米的房子,环境很村,周围全是租房的,杂乱的小区环境将会一直伴随你。在老家不会有人天天把500万大别墅放在你面前秀,但是在北京只要你看到的小区都是最少最少最少500万起卖,你能装没看见?当你把这些钱换算成平方米,对比一下自己一辈子的工资能买几平方米,你才能在感官上真企切感受到割肉般的残忍。更可怕的是,当你习惯了用工资去换算自己听到的:“我们又卖了一套房,700万只赚了100来万,我打算再买一套。”“我一年收租只能收100万,根本不够我花的啊。”“刚卖的,才560万,等于没赚。”这难道还不是被按在钢钉板上摩擦?相比于在老家听到的那些差距,你再次体会到了北京有多高昂,体会到了北漂有多可笑,体会到了上大学找工作的所谓的人生规划,不过是一个因为没钱而粉饰了的圈套,你发现:你被骗了!因为用你的工资一辈子不吃不喝100年也买不了,如果想按揭就需要至少200万作为首付。蓦然回首,发现家庭能为我们做的真的不多,你血槽又空了,想到开车来上班的本地同事,你感觉人生简直就是黑白默片!当你用崇拜地眼神问你外地人同事怎么突然买房了,答案都是一样的,男女两家对了几百万买的。这仅仅是个首付的问题,大不了你可以回老家买房,去泰国买房,去老挝买房都没人管你。有人北漂成功了,只是隐去了父母凑的首付,让你觉得有梦可做。而且这些人可能一开始就赢在起点,奋斗只是花边故事而已,有的傻瓜却会当真。相比那些有远见的家庭和父母,最扎心的是你的家庭在何种程度上指导过你的就业选择?有没有出资让你接受好的教育,让你有留学经历为你加码,有没有告诉过你,什么工作没前途,什么工作起薪高。有没有指导过你应该怎么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给你资源让你进入一个高起点的行业,一开始就比别人赚得多。如果家庭里没有人拥有比较宽的视野,可能一进入社会整个人都进入了迫不及待想要领工资糊口的死循环,像一个张着大嘴的洗衣机,完全忘了职业规划这件事。当然职业规划可以自己来做,但是别忘了每个人刚进入职场的时候也就二十出头,能有多少宏观视角?没人指点乱撞,又会耽误多少宝贵时间?又有多少人有独立思考能力?3没有生活可言只是一台机器
五环外独处的生活环境,就像沙丁鱼罐头,盒子里的大头钉,地上的灰,用剩了的无人问津的一角钱。很多年轻人住在五环外的大型居住区。每天只有12个小时工作后回家倒着的几个小时,是属于自己的。这一刻你简直就是翻版富士康员工。北京西北偏西的西二旗,小区周围的一切都像西游记里刚变出来的。都是给程序员、运营、产品、IT、采购这类互联网民工准备的。一切都那么新,甚至还在修医院,修路。在郊区也很方便,可以买到你想买的一切,随处可见的购物中心让你感觉生活和城里还有一点相似。只是簇新的小区和周围的设施不断提醒你,一茬茬的人来了,一茬茬的人又走了,而自己很可能屁都不是。而大部分人真的就默默无闻地来了,带着原封不动的英雄梦想离开,和簇新的居住区一样荒诞,这一切好像乐高游戏。但凡你还要在北京多待一天,就不得不承受高昂的生活费。每个月啥都不干也要花掉5000,这个数字都已经超过一些小城市的工资了,甚至在一些比较穷的地方都够2个高中生的生活费了。同样的3000块在北京只能合租一个鸟不拉屎七环小单间,在广州能租两室一厅交通便利。北漂2年越算账越觉得冤枉,你的奋斗不过是用来给房东换辆新车而已。住的不舒服,房租又高,也没有人来宽解你。因为通勤时间过长,约饭成本往返2小时,大家住在不同的区,所以在北京和朋友见面的频率就是3个月一次。如果是特别好的朋友,可以适当增加到1个月见一次,这已经是尤其关系密切了。关系、友情,会从每个单身北漂的生活中淡去。我感觉自己不是生活在北京市,而是生活在国际空间站遥望地球,躺在自己的房间里仿佛躺在外太空。疏离、孤独怎么就成了一个年轻人的生活主色调,这很可怕,随之而来的就是心理崩溃,或者转战别的城市,或者卷铺盖回老家。北漂2年之后,会发现这个城市只适合用来开阔眼界,见识一下自己有多差多傻逼。是艰苦卓绝地奋斗出几十万然后榨干父母存款留下来买房?还是混几年赶紧滚蛋?可能是离开北京前的最后一题。4飞速成长
飞速失落
北漂生活确实有点生不如死,但是个人成长却是飞速的。因为环境激烈,不得不经常反思自己的职业规划、工作现状、世界观、价值观,每天都是不断调试的过程。又因为愿意出来北漂的人本来算比较有主见,凑到一起的时候,讨论一下各自的困惑,三观又要update。一个朋友回老家之后就说,老家的男孩女孩想的只有2件事,约p、喝酒,能聊得来的人非常少。但是在北京有一个共同进步的环境和高生活成本逼着,会发现身边根本没有懒人,找不到什么不上进的人。每个人都在想方设法增收。我有一个朋友本来是做内容的,他嫌做内容的工资低,转战产品了,捏着鼻子看完各种产品畅销书,从数据收集做起一步步做到产品经理,收入2倍。也有人自学代码,去应聘技术岗面上的。就是因为技术的起薪往往是非技术的1.5倍-2倍。工作之余参加各种语言培训、职业培训很常见,周六周日朋友圈里都是各种自费去参加短训的人。周围的人会勤快到让你不敢躺在家里,周六周日也不敢玩,还是会找点有价值的娱乐,比如看书、和朋友交流,游戏都不敢多打,追剧一天都要内疚下。比起自发,北漂的成长很多时候都是这样被倒逼的。时间长了当然会觉得累,但是整个环境逼着不进则退,就很难有理由躺平休息。其实朋友圈里这些努力人未尝不知道,这些培训未必有用。但是人在沸水中,在荆棘中,又怎么做得到不挣扎?他们未必是理性地规划自己该如何努力,有可能只是生物本能罢了,因为毕竟大家都知道,努力的作用很有限,却又不愿意承认自己除了自己一无所有,除了努力一无所有。北漂2年,有对自身不足的痛彻认识,对所谓百搭人生规划的深深怀疑。有对家庭的重新定位、有对生活情调的放弃,有对未来的叹气,以及残留的一点点对自己的信任。而我失去的是对社会的初始热情,对善良的相信,对未来的憧憬。梦醒了,故事还会继续,不同的是,终于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是不是还需要一个所谓的奋斗故事?天花板在哪里?前途在哪里?不再期待或许就是最好的期待。来源公号:御姐阿星(zjlxstar)
普通家庭出身北漂2年能得到什么
■网友的回复
为了感动自己
■网友的回复
因为只有在北京,我才能体验到不一样的人生。我是一名剧组化妆师,近距离接触明星、天南地北的跑剧组、不规律的作息、不稳定的收入、处理各种意外情况......
虽然辛苦,但能做我热爱的工作,值了。
一
2016 年秋天,凌晨 6 点多,搭着最早一班的地铁,我赶到了北京电影制片厂。天还未亮,我攥着热呼呼的鸡蛋灌饼,在寒风中紧盯着北影正门,开始蹲点。门口像我这样的人,还有几十个。
我们都是群演,蹲守在北影门口,等待机会的降临。但和其他群演不同,我的愿望并非挣钱、成名,只是混进剧组。
一年前,我还没有这个愿望。当时,我在广州一家保健品公司做了三年的平面设计,突然行业巨变,公司大量裁员,员工数量从 300 多锐减到 35,我虽被留下,但无所适从,决定改行,辞职专心学习我热爱的化妆。
我重新在古装摄影机构找到了工作,深入接触化妆后,我也萌生了在剧组当化妆师的梦想,决心北漂。了解到剧组不对外招聘,我打算采取迂回路线混进去,再想办法接触化妆,开始了在北影的蹲点生活。
一天,我被综艺节目选中,扮演台下捧场的嘉宾。我拼命鼓掌,拍红了手,周围戴着证件的工作人员在现场来回穿梭,没人注意到我。
五小时后,节目拍摄完毕,已经是深夜 11 点,我跟着其他群演排队领到了 50 元钱,此时地铁停运,只能打车。结算车费,我才发现工资还不到车费的一半。
看不到未来时,我留意到化妆贴吧里的广告。很多化妆学校贴出了学生和明星的合影,进行招生,承诺毕业包推荐剧组,学费高的达到十来万。我一边看着银行卡余额,一边辗转北京到各个地方了解学校。
我最后选了家学费一万多的学校。学化妆的男生少,这个学校里一间男生宿舍还没住满,而女生多,每个宿舍有十几个女孩,挤在一起睡上下铺,公共厕所和澡堂只有一墙之隔。
虽然住宿条件不佳,但通过老师,我打开了剧组的大门。剧组化妆一般分为负责妆面伤效的化妆和管头发饰品的梳妆,有时也梳化不分家。
我接的第一部戏,是在山东梁山拍摄的古装戏。筹备古装戏需要勾织头套、胡子,制作饰品和发包,我跟着采购道具。
梁山剧组早上 8 点,在批发市场,服装组长健步如飞,一边看,一边买,我负责拎东西,在后面一路小跑,跟紧她,就像古代的丫环。
在剧组这个浓缩的社会中,每个部门如同金字塔,等级分明。电视剧的化妆部门一般分为「现场」和「家里」。「家里」主要给主要演员梳化;「现场」则侧重群众演员的梳化,细分下来,又分为小助、二助和主盯。
像我这样的新手,就是现场小助,处于金字塔的最底层。
采购完毕,我负责熨烫服装,看着堆积如山的衣服,我一边熨,一边自我催眠「这是给我家爱豆杨洋穿的」,坚持下来。
- 为啥会越来越恐惧结婚
- 偏远地区211大二下学期,是不是建议复读
- 为啥我对电脑蓝屏感到很恐慌
- 千百年来,欺骗,虚伪都是每个人心里厌恶的品质,为啥不能退化掉或者未来是不是可能退化掉
- 谈谈为啥90后的大龄未婚男女和离婚夫妻特别多
- 为啥女孩子喜欢送台灯
- 为啥美国人身高要比中国人相对较高
- 大肠为啥会有味道
- 为啥7㎡的户型能一夜走红
- 大瓶,小瓶的可乐 ,单位价格为啥相差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