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将47个重点河湖纳入共治范围

:原题为_新华日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将47个重点河湖纳入共治范围。
长三角河湖密布 , 重点跨界水体联保共治是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 , 三地治水如何从单兵作战转向握指成拳?16日 ,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重点跨界水体联保专项方案新闻发布会在上海举行 , 对方案进行专门解读 。
47个重点河湖纳入联保范围
《联保方案》由两省一市生态环境(厅)局、水利(水务)厅(局) , 生态环境部太湖流域东海海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以及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等9个部门联合制定 。 “各方践行‘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的理念 , 把示范区作为一个整体看待 , 做到求同存异、相向而行 , 联保共治形成合力 。 ”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生态和规划建设组组长刘锋介绍 , 《联保方案》进一步完善多方协同保护机制 , 意在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和跨界水体生态环境保护探索路径 。
方案明确 , 将47个主要跨界水体纳入联保 , 其中太浦河、淀山湖、元荡湖、汾湖“一河三湖”是加强跨界水体联保共治的重点 。
建立联合河湖长机制是此次方案的一大亮点 。 根据《联保方案》 , 今年“一河三湖”将完成联合河(湖)长制的建立 。 日常管理实行轮值制 , 原则上轮值期为一年 。 轮值期间牵头单位至少组织一次联合河(湖)长共同巡河 , 研究确定联合河(湖)长制目标任务 , 共同解决重大问题、推进重要工作 。 其他重点跨界水体 , 由相关地市参照“一河三湖”的模式 , 2020年完成联合河(湖)长制的建立工作 。
在联合监管方面 , 将以太浦河为重点 , 进一步明确太浦河水生态保护和管控要求 , 强化岸上、水上污染源监管 , 完善太浦河水资源保护省际协作机制 , 优化水资源联合调度模式和应急事件协同联动 。 同时 , 还将开展联合执法会商、完善联合监测体系、健全数据共享机制、深化联合防控机制等 。
三地联动共建生态“朋友圈”
西起东太湖 , 穿过汾湖 , 东入黄浦江 , 一条太浦河将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三地紧密串联 。 10月15日上午 , 三地河长在太浦河巡河 。 对于影响太浦河“颜值”的问题 , 大家积极发言、出谋划策 。 “去年以来 , 在三地共建的生态圈微信群里 , 我们沿线村级河长上报重大环境问题的频次越来越低 。 ”对太浦河的变化 , 吴江区黎里镇汾湖湾村村级联合河长沈晓华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
在联合治水方面 , 三地展开不少探索 。 2016年 , 由苏浙沪皖和原环保部等12个部委组成的长三角区域水污染防治协作小组组建 , 迄今已召开6次水污染防治协作小组工作会议 。 在这一框架下 , 三省一市积极探索多层次、多形式协作工作 。 如江苏苏州市吴江区、浙江嘉兴市秀洲区探索建立联合河长制 , 推动跨省界河湖的联防联治工作 。
但不可否认的是 , 联合治水要走向纵深 , 还有诸多问题有待破解 。
“水环境保护 , 涉及上下游、左右岸的权益 , 同一方不同层级不同部门的诉求也不尽相同 , 要达成一致并形成制度化成果 , 各方需要从落实国家战略的高度 , 在求大同存小异中相向而行 。 历时近一年的对接磨合 , 《联保方案》最终出台 。 ”刘锋表示 , 三地对于难以达成一致意见的问题暂时搁置 , 不断放大共同目标 。
“《联保方案》更加夯实各方在跨界水体协同保护上的职责 。 比如 , 确定纳入联保范围的47个重点跨界水体 , 由于位于省界毗邻地区 , 原先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管理空白 。 《联保方案》提出建立联合河湖长制 , 就是希望对交界区域上下游、左右岸形成无缝衔接 , 推进三地责任共担、效益共享、共保共治 。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朱石清告诉采访人员 , 落实好《联保方案》各项工作 , 也将提高解决跨界问题的行政效率 。 比如 , 对于区域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等 , 通过加强自动监测预警体系建设、联合调度和更大范围的数据信息共享 , 可缩短上下游区域联合应对的响应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