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1981年 , 冷战进入第35个年头 。
一名被西方誉为“结束冷战的双重间谍” , 出场了 。
“鼹鼠”弗拉基米尔·伊波利托维奇·维特洛夫 , 克格勃上校 , 1932 年 10 月出生 , 1964年毕业于苏联头牌学府——莫斯科国立鲍曼技术大学电子工程专业 , 随后加入克格勃 。
1965年 , 维特洛夫前往法国 , 以外交官的身份作掩护 , 从事科技情报工作5年 。
法国国内侦察局(DST)发现 , 维特洛夫与法国一些重要技术失窃有瓜葛 , 便设计了一场“酒后肇事” 。
酒后驾驶的维特洛夫 , 撞坏了一个法国人的车子 。 那位车主、在法国军工巨头任职的工程师雅克 , 却十分大度 , 免除对方的一切赔偿责任 。
维特洛夫心存感激 , 与雅克交上朋友 , 殊不知他是DST的特工 。
DST的计谋和耐心 , 在1980年取得了成效 。
维特洛夫给“法国朋友”雅克写了一封信 , 邀请他来莫斯科 , “有要事相商” 。
会面中 , 维特洛夫自愿做一个“鼹鼠” , 安插在克格勃心脏 , 替法国和北约工作 。
1981年春 , 维特洛夫 , 法国和北约的代号叫“告别” , 陆续出卖了4000多页“T局”机密资料、422名克格勃“T局”官员和54名西方特工(苏联间谍)的名单 , 这些资料就叫“告别档案” 。
“T局” , 又名“科技理事会” , 它的设立 , 源自苏联的警觉:自身在冷战中逐渐处于劣势 。
问题主要出在科技上 , 由于差距越拉越大 , 苏联又不甘落后 , 就只有动用克格勃 , 从西方获取科学、工业和技术信息 。
“T局”下面有一个小组 , 叫“X条线” , 组员400多人 , 伪装成各种驻外成员 , 专门在西方偷技术 。 而“T局”从事技术文献翻译的人员 , 就超过10万人 。
而维特洛夫 , 正是“T局”的一名上校 , 负责评估“X条线”从全世界搜集的技术情报 。
1981年7月 , 上任不久的法国总统密特朗 , 赴加拿大渥太华参加七国峰会 , 向美国总统里根转交了这些情报 。
苏联窃取西方科技的活动 , 美国早有觉察 , 但掌握程度是远远不够的 , 也一直苦无证据 。
“告别档案”在美国中情局引起了轰动 , 卷宗清晰明了 , 令人难以置信 , 完整展示了苏联是如何从西方获取海量机密技术 , 以及如何操纵白手套公司来进口禁运高科技产品的 , 它显示了苏联打入西方实验室、工厂、科技管理机构的广度和深度 。
苏联科学院还列出一份“关键技术清单” , 而清单的2/3 , 已经被“T局”弄到手 。
里根下决心针锋相对 , 阻止西方科技向苏联流动 。
1982年1月 , 里根签署行政令 , 批准中情局对苏实施反间谍行动 , 布设圈套 , 传递假情报 , 提供错误的技术和有缺陷的部件 , 误导苏联的科技研究 , 消耗苏联已经捉襟见肘的资源 , 剧烈提升苏联获取每项关键技术的难度和代价 。
里根强调 , 必须汇集专业人才 , 针对性要强 , 下手要狠 , 不能有妇人之仁、书生之见 , 力求招招致命 。
中情局开始大规模行动 , 布下了重重圈套 。
钻进圈套1982年春 , 苏联头号工程——泛西伯利亚天然气管线 , 全长4500公里 , 进入铺设阶段 。
冷战时期 , 石油和天然气出口 , 号称苏联经济的命门、赚取外汇的大户 。
但是 , 管线系统运行十分复杂 , 阀门开关等运转调度 , 必须用到一种自动控制软件 , SCADA——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 。
苏联手中没有这项技术 , 想向法、德采购 。
当时 , 法、德经济不景气 , 失业率都在8%以上 , 很想做成这笔大生意 。 德意志银行、法国兴业银行和日本进出口银行合作 , 向苏联提供了巨额贷款 , 用以采购成套系统 。
- 日本|李广田《引力》在日本
- 引力|李广田《引力》在日本(中国经典作家在海外)
- 画作|日本艺术家“欺骗眼睛”的3D画作,看起来像错觉
- 物价|1颗西瓜100元人民币,日本和韩国比较,哪国更“吃不起”水果?
-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西兰花、卷心菜护胃、养胃作用好,最好直接鲜榨成汁饮用
- 阿波舞|“魅力德岛—日本德岛县推介会”在长举行
- 文港|南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港印泥产品销往全国及新加坡、韩国、日本
- 北京冬奥会|韩运动员抱怨冬奥村饭菜难吃,日本运动员:一天三顿都吃到撑
- 韩国运动员|韩国运动员或遭日本严惩!奥运村吃饭“偷”东西!这脸都不要了?
- 比赛|美国运动员比赛结束即将离开北京,点了一桌子菜,哭着说不想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