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15岁高考进北大、25岁卧轨憾离世,他的一生是一首悲歌


|海子:15岁高考进北大、25岁卧轨憾离世,他的一生是一首悲歌
文章图片
|海子:15岁高考进北大、25岁卧轨憾离世,他的一生是一首悲歌
文章图片
|海子:15岁高考进北大、25岁卧轨憾离世,他的一生是一首悲歌
文章图片
“面朝大海 , 春暖花开 。 ”

海子 , 15岁高考进北大、25岁卧轨憾离世 , 他的一生是一首悲歌 。
査海生的家 , 在安徽省安庆市北郊的查湾村 , 世代农耕、家境贫寒 。 他的父亲查正全是一名走街串巷的裁缝 , 目不识丁 , 直到晚年也只会写自己的名字 。
查海生小时候性格很活泛 , 喜欢钓鱼也经常干农活 , 表面看上去完全是个普通的农村孩子 。 但是他的父母很早就发现:这是个与众不同的孩子 。 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 , 査海生对于文字很感兴趣 , 也格外敏感 。 3岁时 , 他学会了“安徽文学”4个字 , 还曾央求父母采摘一枚含苞待放的荷花 , 插在竹筒、放在床前 , 才肯安心入睡 。
4岁时 , 査海生在比赛中当场背出50条名人语录 , 举座皆惊 , 被称为“神童” 。 5岁入小学 , 10岁读中学 , 査海生的“开挂人生”就此开始 。
但读书学习的关键 , 不是天赋异禀 , 而在于勤奋坚持 。
夏天时蚊虫叮咬 , 査海生披着父亲的大衬衫 , 将腿脚放在水中 , 就着煤油灯读书写字;冬天时没有暖气 , 査海生坐在书桌前冻得跳脚 , 但依然搓着双手用心读书 。 15岁 , 査海生以安庆文科第一的高考成绩进入北京大学法律系 , 成就了“神童”之名 。
1979年8月 , 当査海生来到北京的时候 , 在那个为诗歌而疯狂的年代 , 正在流行北岛的《回答》 , 舒婷的《致橡树》和顾城的《一代人》 , 而査海生 , 还未曾写下只言片语 。 在北京大学浓郁的治学氛围影响下 , 査海生博览群书 , 广泛涉猎了文学艺术和哲学法学 , 然后开始写诗 。
【|海子:15岁高考进北大、25岁卧轨憾离世,他的一生是一首悲歌】
那些年 , 对于査海生来说 , 发生了几件大事 。
第一件 , 是他在同学帮助下 , 自费编印了自己的第一本油印诗集《小站》;
第二件 , 査海生、骆一禾和西川结为挚友 , 经常探讨创作心得 , 被称为“北大三剑客”;
第三件 , 北大毕业后 , 査海生“自作主张”进入政法大学担任校刊实习编辑 。
后来 , 海子被调到哲学教研室 , 教授美学 。
在1984年11月 , 在中国政法大学诗社的第一次诗歌讲座中 , 面对主讲老师海子的提问 , 波婉站起来响亮地说:我喜欢海子的诗 。 ”这个圆脸大眼睛 , 留着披肩发的女生 , 成了海子的初恋 。
“北方 , 拉着你的手;手 , 摘下手套;她们是两盏小灯笼 。 ”
如痴如醉的爱情 , 为海子带来了澎湃的诗意和灵感 。 1985年 , 海子发表了成名作《亚洲铜》 。 那一年他携手波婉到北戴河旅游 , 如胶似漆 。 但是 , 波婉的父母对于海子的家庭状况无法接受 。 在他们眼里 , 这个不修边幅、邋里邋遢的诗人 , 除了文学创作就什么也不会 , 实在是不放心将女儿交给他 。
因为父母和家庭的反对 , 波婉和海子的感情出现裂痕 , 最终分手 。

第二位女友是诗芬 , 是昌平文化馆的职员 , 比海子大4岁 , 非常仰慕海子 。 其实在海子和波婉热恋的时候 , 他们就已经认识了 , 诗芬还曾经鼓励海子参加“昌平县1986年业余文艺创作”比赛 , 并获得了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