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中国人的故事 | “海上雄鹰”张洪彬:惊涛骇浪中撑起“生命之舟”

:原题为_中国青年网|中国人的故事 | “海上雄鹰”张洪彬:惊涛骇浪中撑起“生命之舟”。
中国青年网|中国人的故事 | “海上雄鹰”张洪彬:惊涛骇浪中撑起“生命之舟”
文章图片
交通运输部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搜救机长张洪彬 。 资料图
“宁上南山打虎 , 不下北海捉鱼 。 ”渤海湾地处强冷空气入海口 , 是我国遭受强冷空气侵袭最频繁、最严重的海区 , 海域复杂且险峻 。 在这片海域上 , 交通运输部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搜救机长张洪彬承担起了海上救助的神圣使命 , 成为了北海海域船员生命的守护者 。
“救人 , 是一种本能 。 作为救助飞行队的一员 , 我引以为豪 。 ”从事飞行救助工作9年来 , 张洪彬与机组人员在极端恶劣的气象条件下 , 先后驾机130架次 , 成功救助遇险群众279人 。 “每一次救助 , 都拼尽全力 。 ”张洪彬创造了多个飞行救助纪录 , 诠释着“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 , 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搜救精神 , 成为守护祖国“蓝色海洋”的最美搜救人 。
“我想一趟救起所有人”
中国青年网|中国人的故事 | “海上雄鹰”张洪彬:惊涛骇浪中撑起“生命之舟”
文章图片
张洪彬给机组成员讲解救助预案 。 资料图
“山东龙口港1号锚地附近海域 , 工程船‘靖四方1’轮16人遇险 , 请求前往救助 。 ”
2017年10月29日 , 张洪彬接到了救助工程船“靖四方1”轮遇险人员的任务 。 等待救援的工程船随时有倾覆的危险 , 在充分考虑直升机功率、现场气象条件 , 精确核算直升机载重平衡后 , 张洪彬和机组决定:携带最少的必备油量 , 尝试一次将16名遇险人员救上直升机 。
可是 , 在到达现场后 , 他们遇到了麻烦 。 遇险船只上障碍物较多、摇摆不定 , 而且还在无动力漂航 。 船只的不远处就有一个暗礁 , 如果发生触礁 , 后果不堪设想 。
千钧一发之际 , 张洪彬和机组人员果断决定采用救助效率最高的高空引导绳作业 。 但引导绳一次只能救起2名遇险船员 , 16人意味着救生员要上下8次 , 这对他们提出了极高的技术要求 。
控制飞机、指挥队员、观察海况……张洪彬的大脑飞速地运转起来 。 在一次次的精准操作和默契配合下 , 他们克服了一波波海浪的侵袭 , 成功将16名船员全部救起 。 几平方米的直升机后舱挤满了获救者 , 刷新了S76机型单次船舶吊运救助人数最多的纪录 。
一次救助16人 , 难度高、困难大 , 为何不分两次救助?当有人问起张洪彬时 , 他说 , “茫茫大海 , 救助直升机一旦返航 , 剩余的救助者很容易失去希望 。 而一旦丧失信心 , 他们就撑不了多久了 , 有些人很可能根本撑不到直升机再次返航救援 。 ”
“我们是遇险者唯一的希望 , 我不想让他们觉得我们不要他了 。 ”不放弃一条生命 , 不辜负每一个求助的眼神 , 这是张洪彬的信仰 。
“要从每个细节里 , 抠出时间来”
中国青年网|中国人的故事 | “海上雄鹰”张洪彬:惊涛骇浪中撑起“生命之舟”
文章图片
张洪彬携带救助设备前往救助现场 。 资料图
“蓬莱东45海里附近海域 , ‘鲁寿渔65168’渔船机舱突发大火 , 渔民严重烧伤 。 ”2019年9月2日 , 张洪彬接到救助命令 , 与机组成员紧急飞赴现场 。
烧伤渔民被救进直升机后 , 张洪彬意识到遇险者伤情严重 。 于是 , 他决定选择最快、最有效 , 同时又有把握的飞行路径——直飞并空降烟台毓璜顶医院 。 但直升机降落需要满足诸多因素 , 首要的是熟悉降落环境 。 按照正常流程 , 机长通常会将遇险者转运到机场或码头停机坪等开阔地带 , 再由救护车将伤员送往医院进行救治 。 张洪彬考虑到降落地点与医院有三四十分钟的车程 , 又正值早高峰 , 于是果断改变原计划 , 直飞医院 。
张洪彬为何敢做出如此大胆的决定?原来 , 他此前多次陪妻子去毓璜顶医院进行产检 , 出于职业习惯 , 他每次都会到毓璜顶楼前的起降点看一看 , 预想一下自己驾驶直升机该从哪个方向进入、怎样避开周围的楼宇和其他障碍物进行降落 。 张洪彬还了解到医院此前有过接收直升机救助的经历 , 安保工作也非常到位 。 方案确定后 , 张洪彬立即与各方联系 , 最终成功停降在毓璜顶医院 , 开创了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建队以来空降医院转运遇险者的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