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起》为何赢得观众口碑


《在一起》为何赢得观众口碑

----《在一起》为何赢得观众口碑//----

与时代的脉动在一起 , 与火热的生活在一起 , 与人民的悲欢在一起 , 这是《在一起》的成功密码 , 也是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有益启示

“如果奇迹有颜色 , 那一定是中国红!”抗疫主题电视剧《在一起》播出以来 , 观众的这句点评一次又一次刷屏 。

电视剧《在一起》由《生命的拐点》《摆渡人》《同行》《救护者》《搜索:24小时》《火神山》《方舱》《我叫大连》《口罩》《武汉人》10个单元故事组成 。 取材自抗疫期间真人真事的这部电视剧 , 以纪实风格 , 艺术地还原了这场战疫中普通人的不凡壮举 , 致敬为守护彼此温暖的家门 , 普通人挺身而出的善良与担当 。

国庆中秋假期 , 《在一起》在全国6家卫视和3家视频平台接力热播 , 受到热议和广泛好评 。 在中国视听大数据平台 , 《在一起》的回看用户规模位居第一;在评分网站 , 它被5万余名观众打出8.7的高分;在社交媒体 , 相关话题的讨论持续走热 , 真实、细腻、动人的剧情获得点赞 。

《在一起》为什么能赢得观众的口碑?

抗击疫情的艰难记忆 , 深深刻印在每个人的生命里 。 它的近 , 不只是时空距离 , 更是心理和情感 。 这让剧中那些给予我们温暖与力量的人物原型 , 很容易被辨认出来 。 《生命的拐点》单元中张汉清的原型 , 是用渐冻的生命托起希望的“人民英雄”张定宇(见上图);《同行》单元中乐彬的原型 , 是驱车回鄂参与救援的感染科医生朱彬;《火神山》中陈如的原型 , 是奋战在火神山医院的护士长陈静;《摆渡人》单元中辜勇的原型 , 集合了奔走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外卖小哥、快递小哥、志愿者……这样密集的共情点 , 让《在一起》面对的是知情的观众 。 “近”是优势 , 更是挑战 。 如何将观众的知情变成共鸣与共情 , 尤其考验创作者的艺术功力 。

《在一起》以“真实”破题 。 抗疫题材必然会带来高关注度 , 观众也必然带着放大镜来审视和考量 。 真实再现生活本来的样貌和自身的发展逻辑 , 才可能与观众达成真实可信的共识 。 生活的样貌不仅包括真人真事 , 还包括故事呈现的现实场景和生活细节 。 于是 , 为体验武汉战疫现场 , 主创深入一线采访、体验生活 。 为还原武汉第一座方舱医院 , 剧组在上海一座体育馆按1:1的比例专门搭建了“方舱” 。 为更严谨地表现具体情节 , 拍摄时邀请参与战疫的医护人员指导 。 《在一起》中的主角 , 是在这场战疫中伸过手、出过力的每一个“你” 。 10个故事 , 几乎每个故事都有人物成长的弧光 , 这样的挺身而出才令人感动和信服 。 人物可信了 , 故事便在观众心里扎下了根 。

电视剧不是纪录片 , 纪实风格所追求的真实当是对生活提炼、升华之后的艺术真实 。 为实现这一艺术追求 , 《在一起》以有限的篇幅努力抵达现实主义应有的深度、锐度和温度 。 10个故事连缀起来 , 如同一幅中国抗疫全景图 , 景深就在每个人面对危机时刻的选择 。 这里有对现实的思考 , 对主流价值的弘扬 , 对医患关系、家庭伦理、观念更迭的凝视 , 生动呈现了中国人在与疫情殊死较量中的所忧、所念、所思 。 剧中每个人物发出的声音可能很小、可能分散 , 但汇聚起来就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 , 是中国人民的伟大抗疫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