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20多年就干一件事!余永宜和他的158本扶贫笔记

:原题为_新华每日电讯|20多年就干一件事!余永宜和他的158本扶贫笔记。
从1999年至今 , 他一直没有离开过扶贫岗位 , 并把乡村的点滴变化记录在158本扶贫笔记上 。 在扶贫一线一干就是20多年 ,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农业农村局扶贫干部余永宜做到了 。
这些笔记本摞起来 , 1.5米高;称一称 , 23.5公斤重 。 一摞摞沾满“泥土味”的扶贫笔记 , 体现了国家扶贫政策的温度 , 也记录着他为困难群众做实事的朴素情怀 。 20年间 , 衢江摘掉了全省欠发达县的“帽子” , 2019年低收入农户人均年收入达11667元 。
从寒门学子到扶贫干部 , 他誓拔“穷根”
一场秋雨一场寒 , 树叶打着转从空中落下 , 山路上行人稀少 。 57岁的余永宜准备下乡 。 他身材瘦小 , 戴着一顶遮阳帽 , 斜背着一个挎包 , 里面装着一本笔记本、一支笔 , 这是他每次进山访贫的“标配” 。
“感同身受说起来很简单 , 只有不忘扶贫的初心 , 才能真正走进老百姓的心里 , 了解他们的疾苦和诉求 。 ”余永宜常常这样说 。
他与乡村和村民的感情 , 深藏在童年的记忆中 。 出身农家的余永宜 , 小时候一件破棉袄穿了10年 , 直到上中学再也穿不上;家里4个兄弟姐妹经常吃不饱 , 青黄不接的年月 , 他还扯着父亲的衣襟东家西家跑去借粮 。
由于历史和自然环境等原因 , 地处浙西山区的衢江区一度是贫困多发区 。 衢江区乌溪江库区包括湖南、举村、岭洋、黄坛口4个乡镇 , 2003年末人口2.9万 , 当时看天吃饭的库区人 , 人均年收入仅2100元 , 且深受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等困扰 。
让余永宜印象深刻的有两件事:一位村支书的妻子夜晚突发疾病 , 登船送医的水路上心跳终止;村民天不亮去乡政府所在地理发、采购物资 , 傍晚时分才能回到家 。 做好库区群众脱贫工作 , 是余永宜最牵挂的事 。
2004年春节 , 余永宜回老家龙游陪父母过年 。 刚到家 , 区农办领导电话“追”来了:“下午回单位商量乌溪江库区群众异地脱贫规划 。 ”余永宜匆匆扒了几口午饭便赶回单位 , 窝进办公室 , 撰写搬迁方案 , “这是大事、喜事 , 也是难事!”
这次春节 , “孝子”余永宜第一次没有陪父母过年 。 正月初八 , 他赶出了详尽的乌溪江库区异地脱贫规划 。
当年 , 浙江省提出实施乌溪江库区困难群众异地脱贫的决策 , 拉开了全面推进库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序幕 。 调研库区群众搬迁意愿、搬迁小区规划选址……在余永宜的扶贫笔记中 , 和库区搬迁相关的内容有数百页 。
异地搬迁选址从云溪乡到工业较发达的廿里镇 , 从农户自建联建房到统一建设公寓房 , 余永宜参与调研、选址、项目建设方案制定 , 开展安置农户选房抽签等工作 , 不停奔波 。 2004年以来 , 衢江累计异地安置1万多名库区农民 。
把公家事当自己事 , 他是扶贫“活字典”
在同事眼中 , 余永宜总把公家的事当自家的事 , 是衢江扶贫领域的“活字典” , 对各乡镇的扶贫工作如数家珍 , 也是一位好说话、热心肠的老师:政策吃得透、农户情况熟 , 有啥难事找他 , 准能迎刃而解 。
与余永宜在一个办公室共事8年的吴雨土说 , 只要不开会 , 老余就喜欢往村里跑 , 平均每个星期有一半时间在村里 。
“下山搬迁后 , 到了一个陌生地方 , 要让村民们稳得住 , 还有很多事要解决 。 ”余永宜一有空 , 就要去安置小区走走看看 。
产业扶贫是推动低收入农户持续稳定增收的长久之策 。 一部分库区群众下山脱贫 , 一部分仍在库区发展产业脱贫 。 余永宜不停奔走 , 推进库区乡镇经济发展 。 “要把下山脱贫这件好事办好 , 让老百姓富得起是关键 。 ”
【新华每日电讯|20多年就干一件事!余永宜和他的158本扶贫笔记】云溪乡希望新村的村民搬迁后 , 拓宽增收渠道是个难题 。 余永宜积极向区委区政府建议 , 多方协调沟通 , 帮村里找了块合适的土地 , 建起了来料加工厂房 , 引进来料加工经纪人 , 争取以奖代补的政策扶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