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民政局网站|聚焦“四个一”,打造长宁优质均衡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体系

:原题为_上海市民政局网站|聚焦“四个一”,打造长宁优质均衡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体系。
2018年以来 , 长宁区以承接第二批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为契机 , 聚焦“一本账、一个圈、一盘棋、一张网” , 健全完善以家庭为核心、社区为依托、市场为支撑、医养相融合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 着力打造“有梯度、有精度、有深度、有温度”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体系 。
重规划理清“一本账” , 突出社区嵌入式养老的梯度
明确嵌入式养老设置要求
长宁区建立养老规划顶层设计 , 先后制定《长宁区养老服务“优质+均衡”三年行动计划》、《长宁区深化养老服务实施方案》等统揽文件 。 打造“社区综合体+家门口微养老”的街居两级养老服务层级 。 一方面 , 在每个街道都建成1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 , 形成“一站式综合服务”、“一体化资源统筹”、“一网覆盖的信息管理”、“一门式的办事窗口” 。 另一方面 , 整合社区老年活动室、闲置物业资源 , 指导街镇灵活设置多个家门口的养老服务站点;依托社区内长者照护之家、老年日托所、助餐点等嵌入式设施 , 开展专业照护类、医养结合类、助餐服务类、健康促进类、精神文化类等服务 。
加大嵌入式养老扶持力度
2018年至今 , 在区财政局、市场监管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 长宁区相继制定出台了20项区级政策 , 重点鼓励养老机构向社区开展助餐、助浴、日托、医疗等延伸服务 , 支持发展“物业+养老”模式 , 开设“记忆家园”等认知症社区托养服务设施 , 引导社会餐饮企业加盟“长者餐桌” , 因地制宜增加社区嵌入式养老的服务功能 , 进一步丰富市场化、多元化的服务供给 。
重体系优化“一个圈” , 强化社区嵌入式养老的精度
优化嵌入式养老设施布局
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设施 , 基本建成“五圈合一”、“一中心、多网点、全覆盖”的“社区养老15分钟生活服务圈” 。 今年以来 , 长宁区在推进社区嵌入式养老体系的成效和做法先后得到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国家和市级媒体宣传报道 。
新华路街道织密织实“一中心、多网点、全覆盖”“15分钟养老服务圈” , 完善街居两级功能性设施、适配性服务和情感性支持等“嵌入式”服务供给 , 以敬老邨这一社区微更新样本助推老年宜居社区建设 。
华阳路街道以围绕社区老年人“床边、身边、周边”服务需求 , 建设“设施可达、信息可知、服务可及、情感可依”的嵌入式养老服务体系 , 实现“不离家、不离亲、不离群”的原居颐养目标 。
仙霞新村街道将茅台路乐龄惠老服务街区营造纳入“一街一品”建设 , 探索打造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分中心等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创新示范点 。
虹桥街道围绕“美好生活在虹桥 , 幸福养老在身边”目标 , 推动“设施嵌入、专业嵌入和创新嵌入” , 以美好生活服务站做细做实家门口养老服务 。
丰富嵌入式养老服务功能 。 推动一批市级试点落地
区民政局会同区医保局、区财政局制定《长宁区家庭照护床位实施方案》 , 在江苏和天山街道率先开展家庭照护床位试点 , 探索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将专业服务配送到居家老年人床边 。 在江苏、华阳、虹桥和新泾镇4个街镇开展康复辅具社区租赁服务试点 , 申报新华、仙霞、北新泾、程家桥为第二批试点街镇 , 通过引入辅具服务商 , 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康复需求 。 鼓励养老机构向社区延伸服务 , 推进机构、社区、居家融合发展 。 率先探索“物业+养老”跨界模式 , 以居家为基础、社区物业为依托、合格养老服务供应商为支撑 , 盘活闲置社会设施用于物业加养老点位建设30余个 , 其中打造惠老家园6个 , 丰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供给 。
推动嵌入式养老赋能增效
建立全市首个区级智慧养老大数据平台 , 对接市级为老服务平台等数据库 , 凸显 “一屏通”“一卡通”“一点通”“一线通”“一视通”“一键通”的“六个一”特色 , 让养老服务更精准围着老人“转” 。 构建区、街、居三级社区养老顾问体系 , 探索养老顾问点向居民区延伸 , 打通养老服务供需对接的“最后一公里” 。 2019年 , 平台荣获上海市十大智慧养老典型案例优秀奖 。 以制标贯标提升嵌入式机构服务效能 。 长宁区在对34家养老机构实现了“OSM现场精细化管理系统”的导入的基础上 , 主动编制各街道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导入标准化手册 , 今年将在全市发布首个区级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标准体系 , 通过制标贯标持续提升嵌入式养老设施的运行效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