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区融媒体中心|走进新泾中学,耳畔传来了熟悉的曲调……

:原题为_长宁区融媒体中心|走进新泾中学,耳畔传来了熟悉的曲调……。
采访人员今天带你走进沪上首批“中国系列”课程之一的《“泾”彩沪剧》 。
长宁区融媒体中心|走进新泾中学,耳畔传来了熟悉的曲调……
文章图片
中午时分走进新泾中学 , 耳畔传来了具有浓郁江南本土气息的沪剧曲调 , 二楼的沪语综合非遗传习厅里 , 一群热爱沪剧的孩子正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排练《智斗》片段 。 午饭过后 , 朱紫瑞、翁宇轩、崔皙彬来到综合非遗传习厅 , 接受学校外聘沪剧老师徐云仙的专业指导 , 他们排练的《智斗》要参加今年学校的艺术节 。 七(5)班的朱紫瑞 , 接触沪剧一年不到 , 最近已经成了学校里的“小红人” , 她演唱的《红梅赞——绣红旗》获得2020年上海市学生艺术单项比赛戏曲初中组银奖和长宁区学生艺术单项比赛戏曲初中组金奖 。
长宁区融媒体中心|走进新泾中学,耳畔传来了熟悉的曲调……
文章图片
朱紫瑞说 , 在这里我了解了中国沪剧发展的历史 , 欣赏到经典的名曲名段 , 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 现在正在扮演阿庆嫂排练沪剧《智斗》 , 让我更深地了解海派文化 。 午间的“小班教学”如果说只是针对小部分学生的话 , 那么校本课程《“泾”彩沪剧》则面向更多的学生 。 这天下午一点 , 六年级沪剧特色班开课 , 34名学生端端正正地坐在教室里 , 刚刚接触沪剧一个月的孩子们满脸兴奋 。 这节课从学上海闲话开始教学 , “我们都生活在上海地方 , 深深把上海话记在心上......”大家学得有模有样 。 六(3)班的庞贝洁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 , 但是她却对沪剧有着深刻的感情 。 “爷爷生前很爱唱沪剧 , 我小时候经常听 , 还会学着他的样子唱 , 他说我以后一定会唱戏的 。 后来爷爷去世了 , 就听不到他唱了 , 但是现在我在学校学习沪剧了 , 回家经常唱给奶奶听 。 ”小姑娘很认真的跟我讲她的故事 。 “虽然奶奶说我唱得不好 , 但是她心里肯定高兴的 。 ”
长宁区融媒体中心|走进新泾中学,耳畔传来了熟悉的曲调……
文章图片
新泾中学艺术总辅导员季红告诉采访人员 , 不少孩子在学习沪剧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他们变得自信阳光富有朝气 。 而她们在教学中也始终把握经典和时尚并存的教学主旋律 。 经典就是教唱红色主题的沪剧传统名曲 , 时尚就是自己创编沪剧曲调的古诗词原创作品、沪剧原创小品 。 而这些作品往往在沪剧选优班、沪剧古诗词班上开展教学和节目排练 。 除此之外 , 六七年级共4个沪剧班的学生可以在沪剧基础课堂上学习各种沪剧小调和沪剧名曲 , 每周全校各班欣赏校园广播推广的沪剧作品 。 其实在1995年新泾中学就与沪剧结缘 , 在二十多年成长过程中 , 学校沪剧特色显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 《“泾”彩沪剧》课程是新泾中学结合学校生源、地理位置等多种因素开发的一门校本课程 。 它是学校个性和特色的彰显 , 体现了学校“让每位学生得到理想发展”的办学理念 。 沪剧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 , 也传承了传统文化 。 至今已经有超过3000名学生参与课程培训 。 2015年 , 学校专门开辟近400平方米的综合非遗传习厅 , 利用展馆结构和布展内容 , 形成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展览方式 , 为沪剧的传承搭建平台 , 为学生接触沪剧、学习沪剧提供舞台 。 沪剧班学生都说:“走进沪剧演示厅 , 就被室内环境熏陶了 。 ”
长宁区融媒体中心|走进新泾中学,耳畔传来了熟悉的曲调……
文章图片
【长宁区融媒体中心|走进新泾中学,耳畔传来了熟悉的曲调……】一直以来 , 新泾中学以“点线面”结合的模式 , 达到普及与提高的效果 。 组建沪剧特色班为“点”上传承;开设沪剧文化拓展课程、沪剧社团活动为“线”上普及;开展每周一沪剧天地---“红领巾广播”为“面”上推广 。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 , 学校先后为上海沪剧院和长宁沪剧团输送了九位优秀苗子成为沪剧的接班人 。 其中王丽君成为上海市最年轻的沪剧非遗传承人 。 谈起这次成为沪上首批百个“中国系列”课程之一 , 校长薛剑晨说 , 这是一份肯定也是一份责任 。 新泾中学沪剧教育 , 一直行走在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路上 。 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地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 , 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 学校也希望学生将学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宝贵财富 , 转变为到社区、家庭、同伴中传播的自觉行为 , 成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践行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