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喜初|系列报道①一本隐藏70年的“立功证明书”( 二 )


两大战役 , 两次记功
“打仗就是要坚定信念 , 要有勇气 , 要往前冲!”说起自己的战斗经历 , 陈老的话语平缓而低沉 , 眼神里却透露出坚定与激动 。
“辽沈战役时 , 我们接到命令就执行 , 党叫我们去哪 , 我们就去哪 。 ”陈喜初回忆说 , 解放锦州的战斗异常艰辛 。 “我们把敌人打退到城里 , 就追到城里去 。 你不能怕 , 巷战一样是要打的 。 作为党员 , 我们第一个冲 。 我们一冲 , 敌人就退了 , 我们就在后面追 。 ”陈老用极其朴实平淡的语言描述当年九死一生的英雄壮举 , 如同在说着一件极其平淡的旧事 。
根据陈老回忆 , 他所在的部队历经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这两大战役 。 陈老说 , 战友们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 , 战斗前 , 大家的衣服上都写上各自的名字和通讯地址 。
在平津战役中 , 表现突出的陈喜初开始担任副班长 。 “子弹不知道打了多少 , 打没了子弹就装填子弹 , 然后继续冲锋 。 ”陈老说 , 在隆隆炮声中他和战友们无所畏惧 , 端着枪冲上阵地 , 满脑子都是消灭敌人 。 由于带领全班战士英勇杀敌 , 组织给陈喜初记功两次 。
1948年11月 , 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第19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44军130师 , 陈喜初也就有了他记忆最深刻的部队番号: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44军130师389团1营2连 。
转战千里 , 再获功勋
随着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胜利结束 , 毛主席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 。 1949年4月21日 , 陈喜初所在的44军130师奉命南下 。 陈喜初跟随着部队 , 历经了湘赣、广东等战役战斗 , 战斗从北到南 , 转战千里 。
“湘赣战役时 , 我们也渡江作战了 。 ”陈老告诉采访人员 , 他们所乘坐的摇橹小船 , 只能载六、七个战士 。 为了紧追敌人 , 他们从武汉的九江开始渡江 , 一路南下 , 一路战斗 。
“行军很苦 , 我们就一条干粮袋 , 饿了就从里面抓两把干粮出来吃 。 见到路边有水 , 捧起来就喝 , 哪里管它干净不干净 。 ”陈老用朴实的语言 , 叙述着当时行军的艰辛 。
行军中 , 战士们每人身上都需要背着一支枪、一百发子弹、四个手榴弹、一把铁锹以及干粮、背包 , 合计有八十来斤 。 部队战士每天都是凌晨三点多起床 , 四点吃早饭 , 饭后开始行军 , 一直行到下午四点 。 到达宿营地后 , 战士们会利用炊事班做饭的间隙 , 一边帮老乡们挑水、打柴、打扫卫生、收割稻谷 , 一边向老乡宣传我党的方针政策 。
“我们是人民子弟兵嘛 , 人民子弟兵为人民服务 , 我们帮老百姓干活 , 向老百姓宣传党的政策方针 , 帮助老百姓分田分地 。 ”说起那段岁月 , 陈老还是记忆犹新 。
由于连续不断的行军 , 大家的脚掌都长出了厚茧 , 磨出了水泡 。 陈喜初时任班长 , 不管自己多累 , 也常常帮受伤的战士扛枪扛背包 , 充分发扬了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精神 。 1950年12月1日 ,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给他记了一大功 。 这一本封皮鲜红的立功证明书 , 从此成了陈喜初视为珍宝的东西 , 是他军旅生涯荣誉的见证 。
抗美援朝 , 凯旋归来
1953年2月 , 陈喜初所在的44军130师与45军的军部、直属队、第134师、135师合编为54军出兵朝鲜作战 , 抗美援朝 。 在朝鲜的战场上 , 陈喜初参加了无数战役 。 抗美援朝胜利后 , 陈喜初的部队并不立即回国 , 而是继续留守朝鲜帮助当地老百姓重建房子 。 在抗美援朝中 , 陈喜初因表现出色被提任排长 。 1955年从朝鲜回国 。
转业返乡 , 初心不改
从朝鲜回国后 , 陈喜初听从组织的安排 , 转业到四川的西南油田 。 1960年 , 陈喜初响应国家“上山下乡”的号召 , 回到家乡 , 第二年开始担任堂阁大队治保主任 , 一直工作到1973年才让贤给年轻人 。
陈喜初转业到地方 , 很少向人提及自己的往事 。 “从小我爸就叮嘱我们不要跟别人讲 。 ”陈喜初的三儿子陈广林告诉采访人员 , 即便是家里人 , 对他的战斗事迹亦是知之不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