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松江区政府|跨越三代人的家国情怀——记抗美援朝烈士胡永明家人传承英烈精神

:原题为_上海松江区政府|跨越三代人的家国情怀——记抗美援朝烈士胡永明家人传承英烈精神。
【上海松江区政府|跨越三代人的家国情怀——记抗美援朝烈士胡永明家人传承英烈精神】“爷爷有五个子女 , 我父亲胡连永是老大 , 小叔叔胡永明最小 。 ”从记事起 , 胡伟民就知道未谋面的小叔叔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 。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 , 胡永明的父亲在松江经营茶馆 , 哥哥姐姐们都去上海工作了(1958年松江划归上海) , 只有最小的他在父母身边 。
1950年10月 ,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 。 彼时 , 国内广大青年响应国家召唤踊跃报名参加志愿军 , 一腔热血的胡永明也不例外 。 刚初中毕业的他在看到学校的征兵启事后 , 毫不犹豫就报了名 。 他虽然是家中老幺 , 父母和长兄即使不舍但还是尊重了他的决定 。 胡永明就让哥哥姐姐多照顾父母 。 进入部队后 , 他和大哥胡连永也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 。
然而就是这样 , 大哥胡连永却等来了弟弟牺牲的消息 。 他不敢把消息告诉父母 , 瞒了好长一段时间 。 胡伟民说:“收到部队寄来的烈士证明书 , 父亲整整哭了三天 。 ”

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

响应毛主席号召 ,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 , 上海市就在安徽南部、浙江西部山区建设起以生产常规武器为主的综合配套的后方工业基地 。 因为时任上海市仪电工业局局长的谭浩是安徽宣城市旌德人 , 因而上海仪电将后方基地重点建在了旌德 。
1966年 , 在上海仪电工作的胡连永携全家到安徽旌德支援国家建设 , 一去就是十多年 , 直至退休才回到上海 。 当时胡伟民才十岁出头 。 在那样的年代 , 胡连永连同数万名来自上海的干部职工组成上海“小三线建设队伍” , 克服了当地的诸多不便 , 将一生最美好的年华留在了皖南山区 。

教育子女时父亲常提起小叔

在旌德的那段艰苦岁月 , 胡伟民上的是当地寄宿制高中 , 周末返校时单程就要花三个半小时 。 “那时候也没车 , 全靠走路 。 中午吃过饭就出发 , 到学校已经傍晚了 。 父亲一直教育我们兄弟要记着叔叔的革命精神 。 父亲常说 , 你们吃的苦和你叔叔在战场上吃的比根本不算什么!”胡伟民这样提及父亲胡连永对他们的教育 。 胡连永工作中从不叫苦叫累 , 更没有因为自己是烈士家属要求特殊照顾 , 但在教育孩子时他却常常将弟弟胡永明挂在嘴边 。
高中毕业后第三年 , 胡伟民在上海市后方仪表电讯工业公司从事电影放映工作 。 那时 , 公司有二十多个厂 , 一部电影要在每个厂点都放一遍 , 胡伟民因此将往返在各厂区奔波当成家常便饭 。 “每当播放到战争题材电影 , 尤其是和抗美援朝相关的 , 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叔叔在战场上的情景 , 眼泪不由地落下 。 ”回忆年轻时的经历 , 胡伟民久久不能平静 。
胡伟民还有三个弟弟 , 胡伟强、胡伟中和胡伟国 , 四兄弟的名字都是父亲胡连永给取的 。 为了纪念弟弟胡永明为国捐躯 , 胡连永在孩子的名字中寄托了殷切的希望 。

一代代传承小叔的英雄品格

从父辈那里听到的故事 , 胡伟民又全都告诉了女儿胡艺迈 , 希望女儿也将小爷爷胡永明的精神传承下去 。 女儿从“小就知道自己有个爷爷是革命烈士 , 每年她们单位组织员工去烈士陵园扫墓 , 她回来都告诉我 , 她单独去小爷爷墓前看过了 。 ”胡伟民说 。 胡艺迈就职区里的某派出所 , 虽然未入伍 , 但对小爷爷胡永明一直心怀崇敬 。
后来因为公墓搬迁 , 胡伟民想给小叔叔墓拍照留念 , 却没有想到 , 和相机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他却没能翻拍好小叔叔遗像 , 为此还受到了父亲胡连永的责备 。 对此 , 胡伟民至今都深感遗憾 。 每次去扫墓 , 胡伟民都会在心里和叔叔胡永明聊上几句:叔叔 , 我们过得很好 , 会“一直记着你 。 ”
烈士档案:胡永明 , 生于1929年 , 中国人民志愿军561团9连战士 , 1951年5月参军 , 1952年7月6日牺牲于朝鲜战场 , 年仅23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