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咱古代就有疫苗啦


北京青年报|咱古代就有疫苗啦
文章图片
痘衣法
北京青年报|咱古代就有疫苗啦
文章图片
种“人痘”
北京青年报|咱古代就有疫苗啦
文章图片
痘浆法
在疫情时期,研究对抗新冠病毒的疫苗成为了世界医学界最重视的一件大事儿。说到疫苗,或许全世界都得感谢一下我们国家的古人们,他们可是最先研发出了疫苗,就算没有注射器,也可以妥妥地将疫苗种进人体里!
不是武侠小说里才有“以毒攻毒”
在武侠片里,只要某某大侠中了毒,总会有另外一个武功盖世的大师出现,先是给中了毒的大侠把脉,然后就开始折腾剧中的痴情女,说是要找到某个珍稀草药,方可“以毒攻毒”,于是痴情女又是爬山,又是涉水的,终于苦兮兮地拿着一棵草药跌跌爬爬地出现,最后才治了大侠的病。
听起来神神叨叨的,但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说出来你可能都不信,“以毒攻毒”是中国古代最早形成的“免疫观”。东汉的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提出“夫治风用风,治热用热,治边用密丹”,这个方法被他称之为“以类治之”。其实,用生活中的例子解释更简单,我们吃饺子、汤圆,或者炸酱面的时候,家里老人都会劝我们喝一碗面汤,说是“原汤化原食”。这个跟“以毒攻毒”是一回事儿,普通疾病和瘟疫都一样,想治病,得先去找源头。
“以毒攻毒”的治疗观念有了,那么是谁先记载了临床试验报告呢?因为年代久远,文字对于医学方面的记载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许多早期的临床试验报告早已散失,于是最早有关于“以毒攻毒”的文字记载是出自东晋葛洪所写的《肘后方》,又名《肘后备急方》。“急方”,顾名思义,就是急救手册,主要是用来记述各种急性病症以及慢性病急性发作的治疗方法。那么,这本号称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的医学名著里,是如何提出了“以毒攻毒”的这个免疫观呢?
《肘后方》中记载道,“治卒有猘犬凡所咬毒方”。没错,最初“以毒攻毒”是用来治疗狂犬病,这其中提出了一个治疗方案:“乃杀所咬之犬,取脑敷之,后不复发。”
先把咬人的那条疯狗给杀了,然后把疯狗的脑浆取出来敷在被咬的地方。听上去有点血腥,但这个方法是古人们在长期的生活经验中得出的经验。为了不患上某种同样的疾病,只好“先发制人”,将发病个体的组织、脏器等,经过捣碎、研磨,制成类似药丸或药膏等形态后,或敷在患处,或用其他办法让身体吸收,这就是最原始的疫苗。
千万别觉得古人用疯狗的脑浆做疫苗太血腥,它一定是古人经历了无数的临床试验才得出的结论。法国有一微生物学家巴斯德,他在19世纪末研究狂犬疫苗的时候,先是采用了体外培养的方式获取狂犬病病毒,但都以失败而告终。他们只好在被感染动物的脑组织和脊髓中提取出组织,再将这些组织接种到家兔的脑中,经过处理后,制作成狂犬病疫苗。假如葛洪那时还活着,肯定会一声叹息:“我早就提供过作业的标准答案了!你偏不信!”
古代疫苗“人痘”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
有一个名叫天花的病毒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非常猖狂,古人听到“天花”二字就头疼。据载,古人一旦得了天花,就会出现严重的寒颤、高烧不退、乏力头痛、浑身酸胀等症状,患者的皮肤也会成批的依次出现斑疹、丘疹、疱疹、脓疱等,这种传染病的致死率还极高,于是研究治疗天花成为了古代医学家的使命,“人痘”接种法也就此诞生!
那么,“人痘”接种法到底是什么时候被研发出来的呢?历史上说法不一,不过根据史料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因为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记载道:“治小儿身上有赤黑疵方:针父脚中,取血贴疵上即消”;“治小儿疣目方:以针及小刀子决目四面,令似血出,取患疮人疮中汁黄脓傅之”。原来早在唐代,就可能出现了“人痘”接种法,或许那时种痘还是民间治疗偏方,只在民间秘密流传,还没有公布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