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港媒关注深圳40年庆祝大会,呼吁香港把握粤港澳大湾区机遇

:原题为_环球时报|港媒关注深圳40年庆祝大会,呼吁香港把握粤港澳大湾区机遇。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14日上午举行 , 这在香港引起广泛关注 。
香港“01”网14日称 , 40年前深圳特区成立初期 , 很多方面学习模仿香港 , 但今天深圳的发展已然成为带动香港发展的引擎 。 数据显示 , 2018年深圳GDP总量为24222亿元人民币 , 比香港同期高出221亿元左右 。
《星岛日报》14日发表社论称 , 深圳经济奇迹的背后得益于改革开放 , 得益于敢闯敢试 , 也得益于毗邻香港的优势 。 如今中央又发布《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 , 明确提出深圳要“增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核心引擎功能” , 这等于宣告深圳在大湾区扮演龙头角色 , “对香港而言 , 这是一个无可奈何的现实 , 事实上经历反修例风波和疫情冲击后香港已经元气大伤 , 国际地位下滑 , 无力肩负龙头重任” 。 文章同时表示 , 这些大礼提高了深圳的地位 , 对香港而言亦是机遇 。 在高科技、金融和教育等方面 , 深港无疑有广泛的合作空间 。 中央赋予深圳办学更大自主权 , 将有助香港高校赴深办学 , 吸引香港人才赴深发展 。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谭耀宗认为 , 深圳是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引擎 , 不意味着香港的重要性下降 , 事实上在大湾区11个城市 , 香港、广州和深圳在发展策略中都被视为推动引擎 , 各司其职 。 对于有人担心香港被边缘化甚至被深圳取代 , 他直言看不到中央不重视香港 , 不关顾香港 , 事实上一直以来中央协助香港解决了很多问题 , 目前最重要的是香港要积极配合大湾区发展 , 努力做好自己的角色 , 把握好机遇 。 香港政务司司长张建宗14日在社交平台发文称 , 自从香港回归以来 , 国家持续给予香港莫大的支持 , 是香港最强大、最可靠及最坚实的后盾;在新时代 , 香港要充分发挥“一国”之利、“两制”之便的独特优势 , 作为通往内地和国际市场的双向门户 。 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刘兆佳认为 , 香港未来想要在大湾区发展中发挥重要领导作用 , 就必须与深圳联手 , 从心态上“除西入中” , 摆脱对西方国家的依赖 。 他同时建议香港社会要营造一种危机感 , 集中力量推动经济发展 , 解决民生问题 , 特别是加强恢复社会秩序的工作 , 扫除香港未来发展的障碍 。 本身为经济学者的香港大学首席副校长王于渐还称 , 深圳现在处于转型阶段 , 由过去主力发展电子及电竞产业朝科技创新的方向进发 , 将面对版权等一连串难题需要处理;一水之隔的香港则采用普通法 , 对私有产权的保障更为全面 , 因此可以实时补位 , 为深圳商业机构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 同时深圳也会为香港的高端产业带来新机遇 。
《东方日报》14日称 , 继深圳GDP及科研已超越香港后 , 香港商界已看准海南商机 , 零关税加上大力发展旅游休闲业 , 正与香港购物天堂展开竞争 , 预料最快5至10年就可以追上香港 , 而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龙头地位或会不保 , 甚至沦为大湾区龙尾 。 星岛日报网称 , 40年高速前进 , 如今的深圳经济已经不再依附香港 , 相反后来居上的态势十分明显 。 这也表现在民众迁徙的方向悄悄改变 , 从深圳人向往融入香港变为更多的港人愿意北上打工、生活 。 香港政府统计处8月公布的统计显示 , 69万15岁以上港人曾想过将来离开香港到其他地方生活 , 其中26万多人有兴趣到内地大湾区城市生活 , 6万多人有兴趣将来到大湾区城市工作或做生意 。
3名港人被评为先进模范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表彰40名创新创业人物和先进模范人物 , 其中包括3名港人胡应湘、徐扬生和李泽湘 。
胡应湘1935年生于香港 , 香港企业家 , 合和实业创办人及现任董事局主席;上世纪80年代起 , 他在珠三角投资广深高速公路、深圳罗湖及皇岗口岸等工程 , 又最早提出推动兴建港珠澳大桥以促进三地发展 。 他参与深圳发展不遗余力 , 很多基建都无偿捐献给当地政府 。 近年来 , 胡应湘时常对香港政治问题发表意见 , 曾多次批评泛民人士 , 去年8月刊登全版广告称 , 严正向“港独”及暴动者说“不” , 同时向维护法治者特别是香港警队致敬 。 徐扬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 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 , 成为合作办校的典型 , 长期致力于推动深港两地的教育合作 。 李泽湘1961年出生于湖南 , 机器与自动化领域专家 , 现任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系教授 , 为两地培养了大量人才 , 发掘并培养了大疆创办人汪滔等 , 为推动深圳创新发展不遗余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