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许维鸿:富士康在美投资案例的启示

_本文原题为 许维鸿:富士康在美投资案例的启示
据美国媒体报道 , 当年曾被美国总统特朗普吹嘘为“第八代奇迹”的高科技招商项目——富士康在威斯康星州投资100亿美元建设的液晶显示屏工厂正面临“牛皮吹破”的风险 。 虽然富士康也对该项目进行了投资 , 可规模和预计雇用的人数与当初承诺的相比大大缩水 。 为此 , 威斯康星州和富士康大打口水仗 , 州政府指责富士康不履行投资 , 而富士康企业则反指地方政府没有明确税收优惠政策 。
这种地方政府与招商引资项目间的后续冲突 , 中国人并不陌生 。 特别是这几年 , 土地财政热潮渐渐退去 , 为了开拓区域经济发展新潜能 , 地方政府纷纷热衷于追逐热点领域、高科技行业的招商引资 , 对“好项目”争先恐后、攀比着开出各种土地、税收优惠政策 , 常听到一些地方官员为抢项目“不惜一切代价”的豪言壮语 , 最终却“踩雷”伪优质项目 , 轻则陷入“牛皮吹破”的尴尬境地 , 重则给地方财政造成巨大损失 , 引起社会质疑、官声扫地 。
【项目|许维鸿:富士康在美投资案例的启示】其实 , 无论是发达国家的领头羊美国 , 还是工业化、城镇化刚刚到达一个临界点的中国 , 地方政府对有潜力的投资项目招商 , 都不免要辅以某种优惠政策 , 这本无可厚非 , 也符合发展经济学客观规律 。 我们要认识到 , 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 , 任何一个投资项目都不可能没有风险 , 这与我们刚刚经历的、城镇化初期房地产“贷款、圈地、捂地、等升值”的项目投资逻辑完全不一样 。 因此 , 无论中外 , 积极寻求本地支柱产业、龙头企业新投资的地方官员 , 都是值得嘉许和鼓励的 , 起码要比那些惧怕风险、懒政惰政的官员强 。 问题是 , 地方政府应该如何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和资源 , 尽量不去“踩项目的雷” , 选择那些“风险收益比”高的项目 。
首先 , 需具有实事求是精神 , 克服对投资热点的盲目虚荣 。 发展经济学告诉我们 , 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 , 在本地支柱产业的选择上 , 既要充分利用本身的比较优势 , 更看到本区域的发展要素短板 , 实事求是地制定发展战略 。 在互联网时代 , 热点投资行业和项目更容易被媒体炒作和传播 。 很多高科技领域 , 如芯片产业的投资 , 并非是一两个项目就能带动起产业的集聚效应 , 往往需要持续的高密度资本投入和配套产业的引入 。 尤其是边远地方的政府更要理性看待网络“鸡汤信息” , 从心理上克服对高科技项目的崇拜和冲动 , 把有限的土地和财政用在恰当的招商项目上 。
其次 , 地方政府需多利用金融“外脑” , 辅助投资决策 。 现代区域经济的任何政府投资 , 都是有综合收益和经营风险的 。 地方政府在项目中的成本是土地、资金、税收优惠政策等 , 预期收益则是就业、增量税收、城市更新等 , 且需要放在“时间轴”上长期衡量——项目到底是赚 , 是赔?答案并不简单 。 因此 , 地方政府需要独立第三方的外脑支持 , 而最佳的外脑无疑是投资领域的金融机构研究 , 尤其是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项目研究 。 在金融领域 , 商业银行的融资项目研究 , 偏重间接融资、也就是贷款抵押物的价值研究;而证券公司为代表的直接融资研究 , 则是针对项目未来现金流和综合收益的长期价值研究 。 因此 , 地方政府可加强与相关机构研究的持续合作 , 利用其研究对行业、企业和技术发明的定价能力 , 指导自身的投资决策 。
第三 , 地方政府需广泛搭建平台 , 培育本地科技成果转化的营商环境 。 关于富士康在美国投资的案例研究 , 对于中国很多地方、特别是中西部政府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 毕竟 , 像富士康这样拥有品牌和信誉的跨国企业 , 其对投资项目的选址要求往往极为挑剔 。 对于大部分的中国地方政府而言 , 如何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有效合作 , 充实本地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孵化能力 , 就变得格外重要 。 科技成果转化友好型的营商环境 , 必须充分利用各类型的共建平台——以笔者参与的某地发明成果转化研究院实践为例 , 地方政府可定期不定期地举行活动 , 让科技发明和专利持有者能愿意到地方来、逐渐建立信任、形成稳定预期 , 通过科技项目和投融资交流 , 最终把有潜力的项目落地 , 通过有地方政府参与的产业基金共同经营项目 , 分享项目收益、共同承担风险 。 (作者是甬兴证券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