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到老学习到老的林伯渠

林伯渠是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杰出的政治家 , 被尊称为“延安五老”之一 。 他是我党少数几个从20世纪初就从事革命活动的老一辈革命家之一 , 经历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 正是他始终保持革命到老、学习到老的精神 , 才使他的一生波澜起伏 , 充满了斗争 , 充满了意义 。

“过人者 , 学力之过人耳”

林伯渠出生于一个普通的乡村家庭 , 受家庭环境的熏陶 , 童年时的林伯渠在入学前就已能够熟背《三字经》《百家姓》等 。 10岁时林伯渠被送到邻近的家馆寄读 , 不到两年就已学完了四书五经 。 而后他跟在父亲身边 , 学习父亲亲自选编的《励志文选》《励志诗选》《励志词选》《励志曲选》 , 并受到父亲的严加管教 。 16岁的林伯渠考入西路师范 , 学习十分用功 , 两年后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争取到了第一批官费留学的资格 , 第一次远赴日本留学 。 从日本留学归来的林伯渠积极投身国内的革命活动 , 并于1913年再次前往日本 , 进入东京中央大学学习 。

在求学期间 , 林伯渠始终将读书和学习放在首位 。 关于读书 , 他认为:“读书以防捻此心 , 犹服药以消磨此病 。 病虽未除 , 常使药力胜则病自衰;心虽未定 , 常得书味深则心自熟 。 ”而如果想真正得到学问 , 要做到两点 。 第一是“必具毅力” , 追求学问一定要奋然前进 , 不能不求甚解 。 “过人者 , 学力之过人耳 。 成功者 , 毅力之结果耳 。 ”他曾在日记中写道:“年无分老少 , 事无分难易 , 但行之有恒 , 自如种树养畜 , 日见其大 , 而不觉耳 。 ”第二是“力去骄惰” 。 在他看来 , 骄、惰二字误人最甚 , “怠惰如绣 , 其衰弱身体 , 速于劳动” 。 因此他认为不论是学习、用兵与做人 , 骄和惰都是万万要避免的 。

林伯渠手不释卷 , 有一点空就学习 , 有时边吃饭边看书 。 习仲勋回忆道:“不管是在陕北窑洞里 , 还是在行军途中 , 他总是尽可能挤出时间学习 , 思考和钻研理论问题 。 ”1955年在与临澧县县委成员座谈时他曾指出:“要革命就要好好学习 , 绝不能借口工作忙而忽视学习 , 不好好学习就要落后于形势的发展 。 ”在他已经70多岁时 , 他眼睛已经不太好 , 但仍然坚持每天六点就起床学习至少两个小时;如果不出去检查工作 , 每天甚至要学习十个小时 。

“智识愈多 , 愈觉学问不足”

林伯渠深知“智识愈多 , 愈觉学问不足” , 所以他广泛阅读各类书籍 , 学习研究各领域知识 。 在留学期间 , 他攻读经济学和法学 , 不仅对财政学和统计学等广泛研究 , 而且对民法、刑法、国际公法和行政法等也很感兴趣 。 林伯渠酷爱读书 , 读书的范围也很广泛 , 可谓是古今中外样样皆读 。 在青年时期他广泛阅读各类进步杂志 , 并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充分思考 。 无论是儒家、道家等经典著作 , 还是各类历史名人的著作 , 他都进行专门的阅读和学习 。 读书是林伯渠一生的事业 , 时任富县县委书记的谢怀德回忆林伯渠在边区政府工作期间时曾提到:每次看见他时 , 他手里总是拿着书 , 并且常常读书到深夜 。

林伯渠读书有自己的方法 。 读书时遇上好的段落或词句 , 他都会摘抄下来 , 进行反复的学习 , 甚至在他的日记中能看到他摘抄的名人名言 。 对于经典著作 , 他经常将几本书放在一起 , 对照着阅读和研究 。 在学习日语和英语时 , 他常常去青年会听日语和英语的演讲和专题讲话 , 尽量多读日文书和英文书 。 为了巩固学习成果 , 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外语水平 , 他还从事外语的翻译工作 , 如翻译书刊和报纸上的文章 , 一天往往翻译数千字 。 在苏联学习期间 , 他由于年纪大被分在特别班 , 但学习十分用功 。 为了能听懂老师上课以及阅读马列原著 , 40多岁的他开始学习俄语 , 一直坚持到他离开学校为止 , 俄语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