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销售调查:关键信息提示不足 营销合规性有待加强

随着资管新规、理财新规的落地 , 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进程加快 , 净值型理财产品渐成理财市场主流 。
不过 , 《证券日报》采访人员走访多家银行网点了解净值型理财销售情况时发现 , 理财产品大篇幅的产品说明书给不少投资者造成困扰 。 与此同时 , 银行理财销售行为不合规的现象也并非个例 。 不少理财经理在推介产品时避重就轻 , 对产品的关键信息只字不提、风险提示信息不足等问题频频出现 。
此外 , 不少理财经理直言 , 净值型产品发行量增速和投资者的购买意愿并未成正比 , 净值型产品也面临“叫好不叫座”的情形 。 投资者对于净值型理财产品的接受度有待提高 。
各项费用不主动告知
近年来 , 银行发行净值型理财产品的速度正在加快 , 银行理财产品逐步从预期收益率型向净值化转型 , 所有理财产品采取净值化管理 。
那么 , 到底什么是净值型理财?所谓净值型理财产品 , 其运作模式与基金类似 , 按照份额发行 , 定期或者不定期披露单位份额净值的理财 , 这类型的理财通常没有预期收益率 , 而提供的是业绩比较基准 , 通过净值变化反映投资的运作情况 , 透明度更高 , 更能真实反映资产的市场价值 。
近日 , 采访人员走访发现 , 在各家银行理财产品推荐栏上 , 大多都是净值型理财产品 。 同样的 , 部分银行理财经理也是优先推荐这类产品 。 不少银行理财经理在介绍产品时 , 偏爱介绍产品亮点、过往业绩、业绩比较基准和管理团队 。 但是对产品的相关费用、投资方向、投资资产种类及投资比例等关键信息 , 要么只字不提 , 要么简单带过 。
“目前净值型理财收益率会略高于传统理财收益率 , 有一款产品卖得比较好 , 该款产品不仅过往业绩表现优异 , 且投研团队能力很强 。 ”某股份制银行理财经理表示 , 净值型理财的盈亏需要客户自己承担 , 即最终实际收益率会有波动 , 可能高于业绩比较基准 , 也可能低于业绩比较基准 。
在理财经理推荐产品的整个过程中 , 并没有对产品的风险等级、投资范围、投资策略及其收取相关费用做详细的介绍 , 只是大概介绍这只产品的情况 , 包括业绩比较基准、期限、起购金额 。
与预期收益率的理财产品不同 , 有的净值型理财产品要收取相关的费用 , 其中包括申购费、赎回费、管理费、托管费、销售服务费等 , 但是本报采访人员在走访调查发现 , 如果投资者没有就此问题提问 , 理财经理通常不会主动告知投资者 。
当采访人员询问某净值型产品是否要收取相关费用时 , 一位银行理财经理向采访人员告知要收取一定的费用 , 并表示:“最终实际能拿到手的收益是已经扣除完相关费用的 , 这个费用是直接从产品收益里扣除的 , 扣完费用之后的收益显示在净值里 。 ”
银行工作人员
合规销售意识有待增强
【营销|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销售调查:关键信息提示不足 营销合规性有待加强】根据相关规定 , 净值化转型对银行在产品的风险评定、对产品投资信息的披露、对客户的风险测评方面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 , 也更强调银行要在产品营销话术、推广手段等方面守住合法合规的底线 。 但是在理财产品销售时 , 理财经理是否真的是从投资者的适当性角度去推介产品还要打一个“问号” 。
《证券日报》采访人员在调查中发现 , 部分银行理财经理在向客户推荐理财产品时 , 并没有从净值型产品的特征和风险等级角度向客户进行介绍 , 对于产品的风险 , 银行工作人员要么是客户不问便不提 , 要么是笼统带过 , 只更多强调“最高预期收益” 。 虽然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中有风险提示 , 但风险条款往往繁杂生涩 , 并不利于在客户理解的基础上理性地进行投资决策 。
在某城商行支行网点 , 采访人员发现 , 该行发行的净值型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很小 , 一直在业绩比较基准上下小幅波动 。 对此 , 客户经理为了销售产品 , 拿“业绩比较基准”当预期收益 , 在向客户介绍产品时 , 出现“一般都能达到最高收益”等词语 , 在销售过程中埋下了合规隐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