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北宋不存在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吴钩

  我非常不赞成将“王安石变法”说成北宋由盛转衰转折点的看法 , 因为事实上 , 北宋根本不存在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 北宋其实是在鼎盛之时突然覆灭的 。 需要说明的是 , 北宋灭亡 , 或者说 , 南北宋之分 , 只是后人的说法 , 历史上的两宋其实是一个整体 , 国祚是延续的 。 不过 , 对于赵宋王朝而言 , 靖康之变的确是一场天大的国变 , 导致宋室南迁 , 疆土减少近半 。 所以我们这里还是沿用习惯说法 , 将靖康年间宋徽宗与宋钦宗被俘视为北宋的灭亡 。

  事实上 , 当时宋王朝不管是军事的成就、疆域的扩张 , 还是文化与经济的表现 , 都处于巅峰状态 , 不见衰败之象 。

注意到   宋徽宗宣和年间 , 宋朝的人口过亿 , 东京生活着超过一百万的市民 。 尽管山东、江南几乎同时发生了宋江与方腊的民变 , 但很快就被招安或剿灭 。 从繁荣似锦的市井风貌 , 人们完全看不出大祸将至的征兆 , 《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 , 《东京梦华录》所讲述的 , 都是宋徽宗时代的如梦繁华 。 宣和年间还诞生了几部文化艺术史上留名的著述 , 如《宣和画谱》《宣和书谱》《宣和博古图》《宣和北苑贡茶录》《宣和牙牌谱》《宣和石谱》 , 反映出宋朝文化的繁盛 。

  此时 , 宋朝的领土也在扩张中 。 对反复无常的西夏国 , 宋人以前基于后勤补给的吃力 , 一直无法在前线取得压倒性的胜利 。 但后来终于找到了克敌制胜的战术 , 那便是“进筑”加“浅攻” , 一寸一寸蚕食西夏 , 让西夏人大惊失色:“唱歌作乐地 , 都被汉家占却 , 后何以堪?”宣和元年(1119)四月 , 宋师攻克西夏横山之地 , 征服西夏指日可待 。

  可惜 , 随后宋朝与崛起于白山黑水间的女真部落结成“海上之盟” , 定下联金灭辽之策 , 战略重心转移至北方 , 放过了经略西北的历史机会 。

  不过 , 尽管宋朝军队在征战辽国时破绽百出 , 最终还是在宣和五年(1123)四月 , 收复了被辽国占领一百余年的燕云故土 , 实现了自太祖立国以来 , 列祖列宗念兹在兹的梦想 。 宋徽宗洋洋得意 , 命大才子王安中制“复燕云碑” , 立在燕山府延寿寺 , 宣示自己的不世功业 。

  如果没有后来的靖康之耻 , 宋徽宗大概会成为赵宋王朝最伟大的君主 。 然而 , 正是在联金灭辽的过程中 , 宋朝军力疲弱、兵不能战的致命问题暴露在金人眼皮底下 , 金人惊喜地明白了一件事:“贵朝(宋朝)兵将与亡辽士马优劣可见 , 亡辽与本朝士马胜负明知” , 乃生出挥鞭南下、牧马中原之心 。 此时辽国已亡 , 宋朝北境失去屏障 , 再不能阻挡金兵铁骑驰骋 。 其实早在宋徽宗意欲与女真结盟之时 , 已有臣僚反对联金灭辽 , 认为“契丹 , 与国(友邦)也;女真 , 强敌也” , 一旦女真灭辽得逞 , 势必“席破燕之威 , 长驱而南” , 到时候 , “王师克与不克 , 皆未见其可” 。

  历史确实如此 。 宣和七年(1125) , 金主完颜晟寻了一个借口 , 派遣大将完颜宗望、完颜宗翰统率大军 , 从东西两路南下伐宋 。 宋徽宗闻讯 , 吓得将皇位内禅给儿子赵桓(宋钦宗) , 自己带着皇子、帝姬、内侍跑到南方避祸 。 赵桓临危受命 , 于次年改元靖康 , 并斩杀童贯、朱勔 , 赐死李彦、梁师成 , 放逐蔡京 , 罢黜王黼 , 祸国殃民的“六贼”终于被清算 。

  靖康元年(1126)正月 , 完颜宗望率领的金国东路大军直抵开封城下 。 幸运的是 , 在提举京城四壁守御使李纲的组织抵抗下 , 金兵未能破城 。 这个时候 , 发生了一件影响了后面历史的小事:完颜宗望久攻开封城不下 , 便迫宋廷议和 , 索要金帛以及太原(今山西太原)、河间(今河北沧州)、中山(今河北保定)三镇 , 并以一亲王为人质 。 康王赵构主动请缨 , 说他愿往敌寨为质 。 正月十四日 , 赵构进入金营;二十余日后 , 居然被放了回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