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脱贫路上的生死坚守

:原题为_新华网|脱贫路上的生死坚守。
新华社长春10月13日电 题:脱贫路上的生死坚守
新华社采访人员郎秋红、孟含琪
夕阳下 , 吉林省靖宇县营林村升起了缕缕炊烟 。 走在小村里 , 道路平坦整洁 , 路边花草成行 , 三三两两的村民坐在家门口唠着家常 。
村民说 , 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 , 离不开老支书潘世国和驻村第一书记闫宝林的坚守和付出 。
背靠大山的营林村常驻村民52户99人 , 贫困户44户89人 。 这里交通闭塞 , 道路泥泞 。 雨天走在村路上 , “脚拔出来鞋拔不出来” 。
2016年初 , 白山市委组织部干部闫宝林刚驻村时 , 村里到处是岌岌可危的泥草房 , 有的要用木头杆子撑着防止倒塌 。 有一次村干部正开会 , 村部屋顶的棚子竟然掉了下来 。
当时 , 老支书潘世国因为身体不好已经卸任 。 潘世国与共和国同龄 , 为村子奉献了一辈子 。 村里吃水 , 需要有人开水泵、看水罐 , 一趟下来要花费两个多小时 , 他义务干了30多年 。 有时怕忘了开泵 , 睡前他在手上绑根绳子 , 另一头连着门 , 起床时绳子一紧 , 就想起来了 。
【新华网|脱贫路上的生死坚守】脱贫攻坚时间紧 , 任务重 , 没人比他更了解情况、更有号召力 。 为了更好开展工作 , 他带病重新上任 。
急性子的闫宝林说干就干 。 可几十年来 , 潘世国形成了不急不缓的工作习惯 , 开始两人常有矛盾 。 村民们也不习惯闫宝林的工作方法 , 好几次开会 , 一半以上的村民代表都缺席 。
“都是为了村子好” 。 在一起走村串户、谋划产业的日子里 , 他们相互理解了对方 。 小闫虚心向老潘学习 , 急脾气改了不少;老潘深知小闫的苦心 , 有村民和闫宝林“唱反调” , 他会主动表态 , 支持闫宝林工作 。
在他们共同努力下 , 村里发展的木耳和配方化肥产业有了起色 。 种木耳门槛低 , 老人和残疾人能很快上手 , 收入也可观 。 村里又用扶贫资金购买了生产线 , 入股当地一家化肥公司 , 贫困户每年都能分红 。
给种子、管销路、以奖代补、因户施策……多种政策组合下 , 村民们的积极性高涨 , 家家户户养牛、养鸡 , 在自家小庭院种植蓝莓、贝母 。
村民过上好日子 , 潘世国自己家的地却荒了 , 农活全压在老伴一个人身上 。 为了减轻心里的愧疚 , 他只能在晚上回到家里后 , 戴上头灯去自家参地里侍弄侍弄 。
2019年年末 , 因连续工作引发心衰 , 潘世国永远地离开了 。 倒下前的一刻 , 他还在村部里开会 。
潘世国走了 , 闫宝林的担子更重了 。 驻村5年 , 他很少回家 。 他是独子 , 70多岁的老母亲先是靠保姆照料 , 后来不得不送去养老院 。 接到母亲病危消息时 , 他一路狂奔 , 赶了两个多小时山路 , 仍未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 。
“事情总要有人做 , 总要有人付出 。 ”闫宝林说 。 母亲去世后仅两天 , 他又回到岗位上 。
修村路 , 盖新房 , 建文化广场 , 安装路灯……如今 , 这个贫困村不仅“摘帽”了 , 还成为国家森林乡村、省级文明村镇 。
眼下 , 闫宝林驻村第一书记任期将满 , 但他丝毫没有松懈 , 每天思考着如何巩固脱贫成果 。 今年 , 村里成立了合作社 , 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 , 集约土地 , 规模经营 , 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
他说 , 只要在村里一天 , 就会认真坚守 。 “脱贫只是一个开始 , 未来的路还很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