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迁徙”,几番“播种”——记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探路者”

新华社石家庄10月13日电题:一场“迁徙” , 几番“播种”——记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探路者”
新华社采访人员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 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 。 六年来 , 仅河北就承接北京转入基本单位上万个 , 这既是一场地理位置的“大迁徙” , 也是一次生产力的重塑 。
不少人离开北京 , 在新的舞台上“追梦” 。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期目标收官之年 , 采访人员采访其中的部分“探路者” , 倾听他们的故事 。
拓荒:从一棵树到一片林
渤海之滨 , 一座现代化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在河北沧州拔地而起 , 这里是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外迁的重要承接地 , 目前已签约北京项目97个 。
冀伟伟所管理的企业 , 在产业园第一批开工、投产 , 与上下游企业就隔着一道墙 。
“五年前刚来时 , 附近都是荒地 , 现在全是工厂 。 ”冀伟伟说 , 从北京到河北 , 厂区从30亩变成100亩 , 员工从70人变成120人 , 年产值从几百万元变成几千万元 。
三年前得知设立雄安新区的消息后 , 在北京工作的方轩经常周末来新区考察 。 “这里蕴藏着很多机会 , 我很想参与进来 。 ”方轩说 。
【一场“迁徙”,几番“播种”——记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探路者”】2017年底 , 方轩辞掉工作搬到雄安 。 他发现 , 和朋友们在非饭点时间居然找不到一个地方坐下来聊天 , 当时就想干脆开个咖啡馆 。
咖啡馆刚开业时 , 遇到过当地人推开门问卖不卖驴肉火烧 , 还有人抱怨说相比咖啡馆超市的速溶咖啡只要2.5元 。 如今 , 天南海北的创业者来此喝着咖啡 , 聊着天 。 他每周会在咖啡馆举行一次读书会 , 给雄安带来一种年轻、现代的生活方式 。
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是中关村2015年在京外设立的首个创新中心 。 负责人扈德辉回忆说 , 带着压力和期待 , 他不停地在北京、保定两地跑 。 最初的那段时间 , 几乎住遍了创新中心附近一家快捷酒店的每个房间 。

一场“迁徙”,几番“播种”——记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探路者”
文章图片

10月12日 , 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负责人扈德辉(左)在创新中心与工作人员交流 。 新华社发
渐渐地 , 慕名而来的企业多了起来 , 但扈德辉却不急于把大楼填满 。 他深知 , 谋求短期租金收益不是中关村来保定的目的 , 植入创新基因 , 打造创新生态系统才是关键 。
扈德辉和他的团队给创新中心定了“门槛” , 技术含量不高的项目决不能放进来 。 目前 , 创新中心371家入驻企业一半以上来自北京 , 入驻率超过80% 。
迁徙:主动拥抱新生活

一场“迁徙”,几番“播种”——记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探路者”
文章图片

10月12日 , 河北廊坊云裳小镇精品服饰区商户黄鹏程在库房整理服装 。 新华社采访人员 朱旭东 摄
“随着线上线下多渠道的展示宣传 , 前期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正在减弱 , 目前销售量正在逐步回升 。 ”河北廊坊云裳小镇精品服饰区商户黄鹏程说 。
2005年 , 20岁的黄鹏程怀揣梦想到北京 , 经历几起几落后终于在大红门服装批发市场站稳脚跟 。 自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以来 , 大红门服装批发市场已有3800多家商户入驻云裳小镇 。

一场“迁徙”,几番“播种”——记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探路者”
文章图片

10月12日 , 河北廊坊云裳小镇精品服饰区商户黄鹏程(左)为顾客介绍服装 。 新华社采访人员 朱旭东 摄
“我店内所有在售服装都是自主设计生产的 。 ”黄鹏程表示 , 40人的服装设计团队还常驻北京 , 每个季度都会设计至少200余个服装款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