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扶出好生活(一线探民生)( 二 )


随着大规模造林绿化工程的推进 , 每当天气回暖 , 进入造林季 , 陈广生和乡亲们都会在造林项目区林地里打工 , 负责栽树、浇水、剪枝等 , 每天收入100元左右 。 “现在我家年收入有6万多元 , 其中有一大半是参与生态产业挣来的 。 ”陈广生说 。
科左后旗坚持把培育生态产业、发展壮大绿色经济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路径之一 , 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 。 在实施“三北”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中 , 科左后旗通过种树种草、以造代育、参与管护、生态旅游等途径 , 促进农牧民增收 。 2014年以来 , 累计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1.15亿元 , 年人均增收1157元 。 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治理 , 全旗平均每年治理100万亩沙地 , 现已完成治理596万亩 , 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良性逆转 。 采取退耕还林、综合治沙造林等9种模式进行综合治理 , 苗木成活率达到95%以上 , 年节约造林成本2000万元以上 , 造林保存率达到90%以上 。 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高水平保护 , 在高水平保护中促进高质量发展” , 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 建设五角枫、榛子等经济林基地5万亩 , 道地药材基地2万亩 , 饲草料基地5万亩 , 苗木花卉基地2万亩 , 年实现经济效益1.6亿元 。 同时通过推动土地流转、引导务工就业等方式 , 让群众在生态良好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 。
扶贫车间带动就业
光伏发电稳定增收
努古斯台镇北京内蒙古协作扶贫车间里机器轰鸣 。 该车间把周边2300多户村民的2.3万亩小麦订单式回收 , 并利用传统的石磨加工 , 产品销往北京各大超市 。 “以前我在外地打工 , 离家远 。 如今在家门口就有活干、有钱赚了 。 一个月3000元 , 一天工作8小时 , 我对家门口的这份工作很满意 。 ”努古斯台镇雅莫嘎查村民卢伟高兴地说 。 扶贫车间负责人张春胜说:“我们和2000多户贫困户合作签订单种小麦 , 公司提供种肥 , 全程指导技术 。 现在4条生产线基本全部上线 , 我们和北京61家连锁超市签订了采购订单 。 ”
科左后旗依托北京内蒙古协作帮扶契机 , 有效整合就业扶贫政策资源 , 大力发展直接进村的扶贫车间 。 工厂吸纳附近贫困家庭成员进厂务工 , 采取“企业+车间+农户”经营模式 , 实现了扶贫车间企业效益和扶贫成效的双赢 。 同时 , 每年还可以按入股资金进行资产收益的量化分红 , 让300多个贫困老乡在家门口就业增收脱贫 , 走出了一条群众增收、产业发展、多方共赢的脱贫新路子 。
“我家现在不仅用电不花钱 , 每年还多收入3500多元 。 ”说起光伏发电带来的好处 , 甘旗卡镇新胜屯村的村民张凯旋就乐得合不拢嘴 。 新胜屯村总装机容量207.36千瓦 , 直接带动28户贫困户年户均稳定增收3000多元 , 村集体年收益5万元以上 。
近年来 , 科左后旗投资2.5亿元 , 建设78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 , 年发电量4620万千瓦时 , 带动4973户贫困户连续20年每年每户收益3000多元 , 同时带动103个贫困嘎查村壮大集体经济 。 每年产生的2500万元左右的收益 , 由嘎查村进行二次分配 , 主要用于设立公益岗位、小型公益事业、奖励补助等 。 2020年 , 使用村级光伏电站收益的80% , 设立公益岗位482个 , 带动500多个贫困老乡从事公益岗位增加收入 。
《 人民日报 》( 2020年10月13日 1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