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银行只做一件事 为余量食物“牵线搭桥”

眼下 , 全社会都在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 10月9日 , 福建省首家肯德基“食物银行”揭牌 , 肯德基将余量食物放在餐厅门口设置的“食物银行自取站” , 免费提供给有需要的市民 , 践行勤俭节约风尚 。 不要以为这在中国是个新鲜事儿 , 其实上海市早些年已经有了食物银行 。 2014年起 , 上海绿洲公益发展中心就开始摸索食物银行落地中国的模式 , 并于2015年 , 在浦东塘桥落地了中国首家社区型食物银行 。
食物银行是这样营业的
所谓食物银行 , 顾名思义就是存储食物、支取食物的地方 , 银行的存储方是食品机构 , 支取方是生活困难群众 。 食物银行将食物生产、销售过程中产生的临近保质期食物(以下简称临期食物) , 又称余量食物分给有需要的人 , 从而避免了粮食浪费 。
早上8点半左右 , 一辆搭载着大葱、青椒、冬枣、茄子等蔬果的货车 , 从上海虹关路的奥乐奇超市 , 行驶到位于周家嘴路的江浦路街道家庭支持中心 , 这里有食物银行的分点 。
位于周家嘴路2309号的江浦路街道食物银行 , 于2018年4月正式运营 , 依托绿洲食物银行品牌支持 , 截止到今年8月底已先后接收环球超市、通用磨坊等六家爱心企业捐赠的临近保质期食物18587件 , 向8795人次发放食物 。 最近辖区企业盒马鲜生宝地店和奥乐奇两家公司也提供了每天蔬菜水果的定向捐赠 , 使食物银行的食物种类更加丰富 , 也一下子让这家食物银行的人气旺了起来 。
采访人员见到 , 一上午住在江浦路街道的20多位低保户已经陆续取走了自己想要的蔬菜 。 江浦街道的工作人员告诉采访人员 , 到了下午四点半 , 如果这里的食物还有余量 , 工作人员就会将其交给街道附近的环卫所 , 那里每天有将近50个工人可以领取到食物福利 。 也就是说 , 这里的食物银行每天可以发放100多份食物 。
舶来品曾在中国水土不服
在现实生活中 , 食物生产企业、餐饮店、超市都会出现食物过剩的情况 , 以超市为例 , 由于超市有固定的销售期限 , 因此在销售期限到达时食物就必须下架销毁 。
“有些食物最佳赏味期过了 , 只是口感变差 , 但还是安全的 , 这些都是临期食物 。 ”食物银行项目负责人、上海绿洲公益发展中心项目总监郑英女说 。 况且蔬果其实是没有保质期限的 , 所以很多下架的蔬果都还很新鲜 。 与其白白扔掉浪费 , 捐赠给困难人士无疑是更好的选择 。
一头是商家原本要处理的食物 , 一头能满足部分社区居民的需求 , 食物银行的运营逻辑其实很简单 。 “它就是一座桥梁 , 在食物浪费和食物不足之间起到了协调和平衡作用 , 从而大幅降低全社会食物浪费的数量 。 ”上海绿洲公益发展中心创始人李冰说 。
其实食物银行是个舶来品 。 有资料显示 , 世界上第一家食物银行诞生于1967年的美国亚利桑那州 , 名叫圣玛丽食品银行联盟 。 其目的就是为了将多余的食物收集起来 , 再分发给有需要的人 。 此后 , 食物银行在美国、欧洲、日本都有一套成熟的运行机制和捐赠文化 , 而且受捐赠的人也不会觉得丢脸 。 而在国内 , 食物银行最初出现时多少有点水土不服 。
比如 , 一些真正生活有困难的人觉得吃嗟来之食等同于乞讨 , 拉不下面子领取食物银行里的食物 , 而有些爱贪小便宜的人又会哄抢乱拿食物 , 导致食物银行不能将食物真正分发给有需要的人 , 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
此外 , 食物的捐赠机构也有顾虑 。 一开始食物生产企业、超市等听到食物银行能够解决食物浪费 , 都觉得很好 , 但是考虑到捐赠的食物在安全方面国内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 有些机构担心拿临期的食物去做公益“名声不好” , 于是“好事做到底” , 拿新鲜的食物捐赠 。 这明显与食物银行的初衷不符 。
用科技手段实现精准帮扶
那么 , 经历了多年探索 , 新的食物银行如何规避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