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深圳筑牢高质量发展“地基”

:原题为_新华网|深圳筑牢高质量发展“地基”。
建筑面积从19万平方米增至62万平方米 , 年产值从10亿元增加到120亿元……通过“工改工”城市更新项目 , 位于深圳市龙华区的英泰工业区 , 成为既有“颜值”担当、又有倍增“身价”的高端城市综合片区 。

2016年开始 , 深圳在全市范围启动国土空间提质增效十大专项行动 , 以存量土地开发利用为重点 , 持续推进国土空间提质增效 , 4年来共盘活存量土地约80平方公里 。 如今 , 一批城市更新项目正在改变着深圳“无地可用”的局面 。
过去40年 , 深圳从默默无闻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拥有2000万人口的现代化国际都市 , 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史上的奇迹 。 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 深圳面临“成长的烦恼” , 遭遇了土地空间、生态环境、能源资源、人口等“四个难以为继” 。
在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中 , 深圳土地面积最小 , 不到2000平方公里 , 但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000万人 , 人口密度大于北上广 。 与此同时 , 根据深圳基本生态控制线的管理规定 , 至2020年不少于974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不可开发 。 为稳定产业用地比例 , 保障产业空间需求 , 至2020年深圳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比重不宜低于30% 。
“科学规划就是生产力 。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总规划师邹兵说 , 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 , 深圳一直把工业作为立市之本、强市之基 , 无论是处于“三来一补”的外向型经济时期 , 还是注重原始创新的内生型经济时代 , 深圳城市规划的核心思想一直没有变 , 就是“保产业用地” , 这也为深圳的转型升级夯实内功 。
十大专项行动开展以来 , 深圳全面盘活存量土地 , 通过土地整备、城市更新、拆除消化违建和储备土地清理等多项工作 , 走出一条“规划引领、空间保障、政策支撑、市区联动”的新路子 , 实现从“项目等空间”到“空间等项目”的转变 , 为高质量产业项目打下“地基” 。
在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重要节点的深圳光明科学城 , 新的产业用地正不断“生产”出来 。 今年核心区建设项目总投资超过1400亿元 , 这里塔吊林立、机器轰鸣 , 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 。
脑模拟与脑解析设施、合成生物研究设施、材料基因组大科学装置平台……规划总面积达99平方公里的光明科学城 , 建成后将成为世界大科学装置、国际科研人才集聚的重要区域 。
近期 , 致力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的深圳湾实验室 , 正式落地光明科学城 。 “我们主要开展生命信息、生物医药等方向研究 。 ”深圳湾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说 , 实验室已初步完成建设规划制定、科技支撑平台建设等工作 , 目前已组建49支科研团队 , 今年针对新冠肺炎开展联合攻关 , 在核酸测序、抗体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
“从养牛场到未来的科技‘牛’区 , 光明区正在发生巨变 。 ”光明区委书记王宏彬说 , 通过整合低效利用的存量土地 , 深圳的基础科研布局正迎来更广阔的空间 。
位于深圳东北部的坪山区 , 土地资源相对丰富 , 但可以成片供应的土地较少 。 为此 , 坪山区率先探索“整村统筹”土地整备模式推动连片土地供应 , 以“先整备后统筹”新模式推进土地高质量二次开发改革 , 2019年全年释放近5平方公里的较大面积产业空间 。
如今 , 坪山区一条仅3.6公里长的“锦绣之路” , 云集了117家生物医药类公司 , 理邦仪器、信立泰、翰宇药业、赛诺菲巴斯德等国内外生物医药公司纷纷把总部或者厂区设立于此 。
统计数据显示 , 目前深圳全市有工业区约7200个 , 平均规模3.6公顷 , 平均毛容积率1.4 , 平均建筑层数4层 , 近90%分布在原特区外 。 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石 , 深圳市通过摸底已梳理出全市有潜力的低效用地约300平方公里 , 相当于“再造”出六分之一个深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