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长津湖》背后的老板,从小职员到身价过亿,于冬是如何逆袭的?( 二 )


他们坐在那辆拉拷贝的面包车里 , 四面漏风 , 也没有暖气 , 外面下着雪 , 没吃没喝 , 就这么看着太行山上数万辆拉煤车停在崇山峻岭当中 , 根本走不动 。
不过一群年轻人在一起 , 也不觉得苦 , 反而还挺开心的 。
就算是多年后 , 再想起那段卖片子的时光 , 于冬的心里还是充满了温暖:
那时电影经济很困难 , 市场低迷 , 但大家建立的感情 , 那种融洽 , 是现在没有的 。
事实上如昔日的杨科长所言 , 于冬很适应这种生活 。
没过几年的时间 , 就凭借出色的发行能力 , 成为北影厂史上最年轻的副科级干部 。
可行业低迷 , 他一个人升得再快也没什么用 。
内地电影产量过低 , 没有生产就没有发行 , 不出差的日子里 , 于冬就坐在办公室喝茶看报纸 , 虚度光阴 。
一个阳光满溢的午后 , 他和同样分到北影厂的同学坐在主楼门口台阶上 , 一边抽烟 , 一边讨论未来 。
在那些无所事事的夏日里 , 于冬思考最多的事情就是 , 下海单干或者留在北影厂、等着升科长 。
正当他纠结的时候 , 1999年 , 几个大的电影公司合并 , 成了如今的“中影”前身 。
于冬的“升迁”梦 , 也在各种合并、整理中 , 彻底破灭了 。
本来他就有点“失望” , 这样的一个契机 , 让他下定了决心要辞职单干 。
做决定容易 , 真正实施起来就比较难了 。
28岁的于冬 , 拿着自己的3万块钱 , 和借来的27万块钱 , 创立了北京博纳文化交流有限公司 。
并且因为胆大心细 , 于冬很快就找到了第一笔生意:
黄建新执导、王志文和江珊主演的《说出你的秘密》 。
片子拍了3年 , 一直在库房放着 。
于冬在北影厂时看过样片 , 觉得还不错 。
再加上这也是王志文、江珊继《过把瘾》后 , 再一次的合作 。
嗅到了“宣传点” , 于冬觉得这是自己的一个机会 。
他便托人找到了黄建新 , 非常诚恳地表示:
我很想发行这个电影 , 但是没有多少钱 , 反正先给你30万作为定金 , 做不成做得成 , 你就相信我一次 。
于冬打动了黄建新 。
事实上 , 于冬也确实有眼光 。
《说出你的秘密》在内地创下1000万元票房 , 于冬赚了50万元 , 这是他的第一桶金 。
博纳就这样开张了 , 作为中国第一家民营电影发行公司 , 获得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第一块电影发行牌照 。
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 , 于冬都过着和以前一样的生活:
到处喝酒 , 卖片子 。
陈凯歌曾感叹 , 于冬如此拼命的做事方式是典型的“推销员之死” 。
因为他不是在喝酒 , 就是在喝酒的路上 。
3
虽说于冬自己很努力 , 但他也是赶上风口的一批人 。
2001年 , 博纳已经开张两年 , 发行了不少好电影 。
这其中的一部《我的兄弟姐妹》 , 更是拿下了2000万元 。
于冬又赚了一笔 。
更关键的是这其中 , 于冬结识了电影的制片人文隽 , 香港著名的电影人 。
当时《我的兄弟姐妹》上映以后 , 他回到香港只跟同行讲了三个字:
分到钱 。
于冬通过这条线 , 取得了诸多香港电影人的信任 。
2010年前 , 博纳获得包括《无间道》在内80%香港电影的内地发行权 。
不过这其中 , 也有一些“不如意” 。
比如成龙的《宝贝计划》、徐克的《七剑》 , 都先后与博纳失之交臂 。
正在上升期的于冬 , 感到了“危机” 。
他觉得光靠发行长久不了 , 还得继续“下沉” 。
所以这之后 , 于冬又带领着博纳 , 由发行扩展至影片制作、投资、影院及院线业务 。
赶上了香港电影市场“低迷” , 大量香港导演北上发展 。
本来双方之前就有联系 , 于冬很自然地找到了他们 。
像是陈可辛、徐克的北上之路 , 都有博纳和于冬的参与 。
以及后来的王晶、林超贤 , 基本上变成了博纳主导 。
而且实践证明 , 于冬和博纳走的这条路确实是对的 。
不管是徐克的《智取威虎山》、还是林超贤的《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 , 以及这一次的《长津湖》 。
港片导演再加上主旋律 , 创造出了不少口碑、票房俱佳的电影 。
在这样的基础上 , 于冬的生意也越做越大 。
虽说博纳的上市之路不顺 , 但一路走来的发展 , 还是相当不错的 。
以至于2019年的时候 , 于冬还以45亿 , 位列《2019年胡润百富榜》第912名 。
4
可以说如今的于冬 , 已经从一名小职员 , 逆袭成了身价过亿的电影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