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客户端青海频道|贵德县:荒滩滩上“长”出幸福村

:原题为_人民日报客户端青海频道|贵德县:荒滩滩上“长”出幸福村。
从以前仅靠种地务工 , 到现在吃上了旅游饭;从以前仅有的农田 , 到现在的梨树园、菊花园、采摘园和花海;从奔波一年仅能维持温饱 , 到现在每年人均收入10000多元……贵德县尕让乡二连村依托黄河发展乡村旅游 , 农家乐、采摘园逐渐多了起来 , 村里的环境越变越好、条件越来越优越、生活越来越多彩 , 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
村民收入
芝麻开花节节高
蓝天白云映衬着清清黄河 , 沿岸的七彩丹霞 , 在温暖的阳光下显现出优美的身姿 。 清澈的黄河自西向东缓缓流淌着 , 与下游“九曲黄河万里沙”相比 , 贵德县的黄河水更像是一名少女 。 深秋时节 , 这里依旧绿意盎然 , 风景宜人 , 气候更宜人 。
沿河而上 , 数个村落零星分布在岸边 , 在参天大树的映衬下 , 袅袅炊烟 , 散发出勃勃生机 。
二连村是这些村落中的一个 。 走进二连村 , 清一色的二层小楼 , 硬化路通往每家每户 。
“以前住的都是平房 , 吃的水是沉淀后的黄河水 , 没有乡村道路 , 一下雨就没办法出门 。 ”二连村一社社长石维崇说 , 如今 , 贵德县城黄河两岸的村庄景色越来越美 , 基础设施也越来越完善 , 活动室、健身区让他们在闲暇之余有处可去 , 也吸引了不少慕名前来一睹“天下黄河贵德清”的游客 。
走向村庄深处 , 房屋渐渐稀疏 , 一片农田映入眼帘 , 梨树、辣椒、西红柿以及各类花卉遍布其中 , 一条风车装饰的景观大道旁边一片皇菊长势喜人 。
石维崇在这里生活了30多年 , 见证了二连村的巨大变化 。
“这片地以前种的都是庄稼 , 是全村人赖以生存的土地 。 ”石维崇说 , 除了外出务工 , 人们都把心血投入到这里 , 尽管这样 , 每年的收入也常常捉襟见肘 , 村里的壮劳力都选择外出打工 。
为了改变现状 , 从2011年开始二连村探索发展乡村旅游业 , 一步一个脚印 , 经过几年的发展 , 村民的收入芝麻开花节节高 。
那一年 , 村上成立合作社 , 经过3年的时间 , 将村民所有的土地全部流转 , 种了花卉、蔬菜等 , 收入逐渐多了起来 。
从这些土地里解放出来的村民 , 既得到了一份土地流转费 , 还能到村里村外务工 , 收入一下子提高了许多 。
铆足劲为更好的生活努力
村民张兴海一家生活的巨大变化 , 便得益于土地流转 。 走进张兴海家 , 一幢装修一新的二层小楼里 , 各种家电齐全 , 院落里各种花卉争奇斗艳 , 鸟语花香 , 在院子的中央还停放着一辆三轮摩托车 。
然而 , 以前张兴海家是另一幅模样:张兴海患有疾病 , 妻子手部残疾 , 夫妻都不能外出打工 , 家里仅靠7亩农田的收入 , 勉强维持生计 。
2011年 , 二连村成立合作社 , 张兴海也将自己所有的农田流转了出去 , “7亩农田流转出去后 , 每年有3500多元的净收入 。 ”他说 , 这不仅让自己有时间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 妻子也能在合作社务工 , 家里贫困的局面逐渐缓解 。
土地流转出去后 , 张兴海开始考虑干点啥来提升一下家里的收入 。 由于身体的原因 , 他不能长期外出打工 , 所以他将眼光放在了季节性比较强的新鲜花椒贩卖上 , 在村委会和帮扶单位的帮助下 , 张兴海购买了一辆三轮摩托车 。
“每年花椒成熟后 , 我都会骑着这辆三轮摩托车 , 去贩卖花椒 , 一个月能挣近5000块钱 。 ”张兴海说 。
现在的张兴海一家 , 不仅还清了修建房屋时的贷款 , 今年在国家医疗政策的帮助下他动了手术 , 身体逐渐恢复 , 没有了后顾之忧 , 一家人都开始铆足了劲为今后的生活而努力 。
从荒滩滩到美丽园
穿过村庄 , 继续沿着景观大道往黄河边走去 , 便走上一条木栈道 , 木栈道旁一大片芦苇随风摇曳 , 芦苇荡中间还有一湾小湖泊 , 湖泊里几艘小船载着游客 , 在芦苇荡里游弋 , 不时传出一阵欢声笑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