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头海岛青年志:寻找“家乡”的时代注解( 二 )


洞头海岛青年志:寻找“家乡”的时代注解
依傍着海岛的好风光 , 文旅一直是洞头的核心产业之一 。 穿越桥梁和隧道 , 抵达洞头的最东边 , 那儿有一个白迭艺术村民宿聚落 。 老板娘刘璇是山东人 , 最早从事幼师 , 后来进入旅游行业 , 因为享受在路上的感觉 , 索性辞职沿着中国边境线自驾 , 遇见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 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开间民宿的梦想 。 第一次来洞头考察 , 我并没有产生特别强烈的感觉 。 直到第二天一早乘车沿着白迭村的海岸公路离开时 , 看着窗外的风景 , 有一个瞬间我决定就是这里了 。 刘璇觉得她和洞头颇有些命中注定的意味 。
洞头海岛青年志:寻找“家乡”的时代注解
前阵子刘璇专门为了短视频和直播培训去了一趟温州 , 学习这个一方面是为了吸引大家来玩 , 另一方面也是想要发展一下农产品带货的可能性 。 她在抖音上分享敲手鼓、贴对联、包饺子、晒紫菜的片段 , 以及跟邻居爷爷奶奶相处的点滴 , 用生动的细节勾勒出田园牧歌的生活 。
洞头海岛青年志:寻找“家乡”的时代注解
天气好的时候 , 很多美术学生会来洞头写生 。 鬼斧神工的大自然总是不吝赋予审美和创作的直觉 , 以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为起点 , 有人追逐艺术奔赴更广阔的天地 , 比如油画家陈承卫 。
把全世界的新奇打包带回家
9月底在洞头见到陈承卫时 , 他正在张罗自己的工作室 。 因为疫情的关系很多原定的行程都取消了 , 我在家里一待就是六个月 。 创作在哪里都可以 , 我一直想回到洞头定居 , 现在这个计划也顺势提前了 。 约莫四五百平米的空间由公共展厅和个人画室两块区域构成 , 悬挂油画的墙面被漆成大面积的红色和蓝色 , 画室的橱柜格架上满满陈列着泥塑、木雕、古董铜器等等 。 西洋的人文艺术、世界各地的民俗风物在这里交汇 , 正像是色彩的层层叠加晕染 。
洞头海岛青年志:寻找“家乡”的时代注解
而乍一听到工人交谈的方言 , 看见画架上东方女子温润的面孔时 , 又瞬间把人拉回到洞头这座小岛 。 对比常年的旅居生活 , 他说:这儿跟城市不一样 , 来来往往都是熟人 。
洞头海岛青年志:寻找“家乡”的时代注解
陈承卫坐在深棕的沙发上 , 开始讲述他和架上绘画的渊源 。 在我读书的年代 , 洞头的各方面都还很闭塞和匮乏 。 因为成绩并不好 , 本来只能念技校 , 我主动提出要学美术 。 后来到温州和杭州求学 , 才慢慢接触到外面的世界 , 这个决定改变了我的人生 。 18岁时他以绘画专业全国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国美术学院 , 2007年《声音》以高价刷新毕业生作品拍卖记录 , 2014年其油画作品在中国嘉德拍卖过百万 , 在当时列入全球30岁青年艺术家排名前十 , 先后在北京、香港、伦敦、纽约、哥本哈根等地举办个展 。
洞头海岛青年志:寻找“家乡”的时代注解■得益于过人的天赋和勤奋 , 他的艺术道路可以说是十分顺遂 。 我算是幸运的 , 比较早就有了自己的作品 。 往后想要建立更有辨识度的风格 , 就得沉下心来回归到自己的根源 。 港湾、海鱼、母亲养的花…… 这些家乡独特的风土人情都融化在他的笔触里 。
洞头海岛青年志:寻找“家乡”的时代注解
《自传体》是陈承卫的代表作品系列之一 , 他用自画像记录了自己从青春少年蜕变为而立青年的十余年个人成长史 。 透过不同时空、不同身份的自我扮演 , 直面他的高傲、期待、孤独、彷徨、疲惫…… 最夸张的想象也是最真挚的写实 。 而陈承卫的抖音俨然是他的又一副自画像 。 今年4月他发布了第一条抖音 , 疫情期间每天刷抖音 , 后来也会随手拍一些自己觉得好玩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