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氢燃料汽车成“网红产业”,但低水平扩张的风险正在浮现

_本文原题为 氢燃料汽车成“网红产业” , 但低水平扩张的风险正在浮现
“去年以来 , 车载氢气瓶的生意就不好 , 车企在等补贴细则 。 ”
“价格打压太严重 。 ”
“一些中小企业已经破产了 。 ”
【产业|氢燃料汽车成“网红产业”,但低水平扩张的风险正在浮现】“关键技术指标存在夸大现象 , 部分企业的产品过不了关 。 ”
“储氢瓶材料主要依赖进口 。 ”
……
近日 , 多位业内人士对采访人员表示 , 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在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中呈现出两副面孔:一方面 , 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兴产业 , 大量项目密集上马 , 行业前景广受认可;另一方面 , 核心技术还没有突破 , 企业已扎堆布局 , 现实发展暗藏隐忧 。
财政部经济建设司一级巡视员宋秋玲指出 , 当前部分不具备条件的地区跟风上马氢能及燃料电池项目 , 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风险浮现 。
政府、企业加速布局
但行业现况并不乐观
氢能及燃料电池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 , 自2016年以来 , 多地加速布局 , 逐渐形成了京津冀、华东、华南、西南、华中、西北、东北为主要覆盖区域的产业集群 。 总体来看 , 目前国内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呈现出“遍地开花”之势 。
以氢能及燃料电池发展较为迅猛的上海市为例 , 目前上海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已超千辆 , 而产业链上的制氢、储运、加氢站、燃料电池及应用知名企业已达近200家 , 仅嘉定区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相关企业就有45家 。
为抢占有限的市场 , 部分企业的生存状况并不乐观 。 “为低价拿市场 , 企业之间价格打压非常严重 , 我们了解到几家制造企业有关燃料电池相关的拓展业务 , 现在都停掉了 。 ”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燃料电池事业部销售总监周德斐直言 , 目前行业情况不明朗 , 且市场需求很窄 。
值得注意的是 , 氢能及燃料电池从上游制氢、储运 , 到电堆、系统开发 , 再到下游应用 , 产业链较长、环节众多 , 而截至今年7月 , 全国累计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不足1万辆 , 建成加氢站约80座 。 如此“迷你”的规模应用 , 能否带动整个产业?
据采访人员了解 , 燃料电池汽车的应用目前以示范为主 , 主要集中在商用车领域 。 基于2035年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达百万辆的目标 , 今年以来 , 尽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 , 产业发展依旧没有减速 。 发布氢能相关政策的省市从去年的36个增长到今年的47个 , 上海、天津、广州、佛山、济南、武汉、如皋等地还在持续加码 , 相关企业也在加速涌入 。
在这当中是否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情况?财政部财科所研究员许文认为 , 判断标准有两条:一是技术水平是否有突破;二是与需求相比 , 各地的建设规模是否过大 , 且能否形成地区间的差异化发展 。
在许文看来 , 燃料电池汽车是国家鼓励的新兴产业 , 容易得到地方政府的青睐和重视 , 并被赋予了扩大地方投资和拉动经济增长的期待 。 “目前国内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核心技术还未能实现突破 , 进入壁垒不高 , 造成了各地的低水平重复建设 。 ”
成本短期难降
行业存在急于求成问题
业内普遍认为 , 适合燃料电池汽车推广的地区需要两个必要条件——氢源和市场需求 。
据了解 , 当前我国每年的产氢量约2200万吨 , 占世界氢产量的1/3 , 是世界第一产氢大国 。 氢燃料电池汽车在中长途运输上独具优势 , 与纯电动、混合动力并列为新能源汽车三大技术路线 。 已具备先天优势的产业 , 为何迟迟未能做大做强?
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志新看来 , 最主要的问题是核心技术没有全面掌握 , 部分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 。 在这种情况下 , 一些企业直接采用国外的零部件做集成的系统产品 , 缺乏自主技术研发能力;另一方面 , 技术成熟度低也造成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存在可靠性差的问题 , 安全故障时有发生 。 “缺乏必要的检测与试验 , 导致新能源汽车产品配套存在先天性故障隐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