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家庭|朝鲜电影《劳动家庭》长达二个半小时,带动了中国影院宽银幕升级( 三 )


《劳动家庭》的剧本创作者是何正熙 。
据《外国文学简编》(1974年版)记载 , 这位作者著有“长篇小说《白杨树》以及他的电影文学剧本《劳动家庭》和《轧钢工人》等 , 都是以描写社会主义建设和描写工人农民思想觉悟的不断提高为主题的 。 ”
这个剧本的模式来源于哪里?
我们都知道 , 朝鲜电影与苏联的关系密切 , 接受了苏联电影美学的主要原则 。
《劳动家庭》描写了一个朝鲜的大家庭 , 我们可以大致看一下电影里的人物关系脉络 。
电影中的祖父七十多岁 , 喜欢多管闲事 , 实际上是一种主人翁精神的传承 , 代表着这个家庭的尽职、负责、敬业的传统 。 他的儿子是矿长 , 是家里的主心骨 。 他生有两个女儿 , 三个儿子 。 大女儿已经出嫁 , 回到娘家来 , 无事可做 , 便到矿上重操旧业 , 操作大型机械 , 但毕竟成家 , 不复过去的那个铁姑娘的风采 , 受到爷爷与父亲的批评 。 小女儿显得单纯、纯真 , 是家庭里的一个未来一代的象征 。
电影的主要矛盾集中在三个儿子身上 。 大儿子是矿上的领导 , 在影片里外出公务 , 关键时刻以正面的形象出现 , 教育思想走上歪路的二弟重回正轨 。
电影里塑造的主要角色是二儿子的形象 , 也是他出现了思想的波动 , 产生了与影片里张扬的主题思想格格不入的负能量思绪 , 走了一段弯路 , 最后经过全家的教育之后 , 改正了错误思想 , 重归正途 。
家里还有一个三儿子 , 不务正业 , 整天想去满足自己的业余爱好 , 但他毕竟不是电影里的主要人物 , 不像二儿子那样有一个完整的思想转变过程 , 在影片里 , 只是一笔带过他的脱胎换骨进程 。
这个大家庭参与工业建设的模式 , 如果从苏联电影里追溯的话 , 我们可以看出 , 它与苏联的小说《茹尔宾一家》(拍成电影又叫《大家庭》)的构思极为相似 。
《茹尔宾一家》当年在中国影响极其深远 , 虽然没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样人所周知 , 但小说的对工业社会下的个人命运的描写 , 还是撼动了当时刚刚从农业社会走向新中国的读者与观众 。
而这部小说在结构上确实也做到了收放自如 , 张驰相间 , 是一部学习全景式表现社会面貌的比较好的叙事范本 。
而小说里炉火纯青运用的“同心圆扩散法”结构 , 也就是通过一个家庭的核心 , 向外扩散 , 辐射整个社会的技法 , 可以说是沿袭了《战争与和平》的真传 , 其所建立的囊括社会的各个层面的叙事技巧的体系 , 不啻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小说模板结构 。
《劳动家庭》可以看成是对苏联小说的这个写作方式的一次移植与实际运用 。
影片里的三个层面 , 就是爷爷一代、父亲一代及现下一代 , 代表了三个层次 。
我们在裴和平著的《朝鲜电影研究:以引入中国的译制片为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2017年版)中 , 看到对这部电影各组人物的详细分析 , 我们摘录如下:
——《劳动家庭》中的父亲是一个干革命多年的老工人 , 他的两个儿子二锡和三锡却在思想上出现了问题:二锡只知道躲在家里设计图纸 , 与工人阶级相脱离 , 三锡整天想着离开矿山 。 做一名足球队员 。 为了转变两个儿子的错误思想 , 父亲苦口婆心地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 , 最后终于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 重新加入到矿山工人的队伍行列中来 。
影片《劳动家庭》讲述一个儿女众多的矿工大家庭如何进行思想革命化的故事 , 值得注意的是 , 影片中的其他人物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 , 都在为实现工人阶级的革命化而努力奋斗 , 唯独母亲金女只知道关心自己家人的生活问题 , 每次出场的时候不是在腌制泡菜 , 就是在洗衣做饭 , 却从来不关心儿女们的思想问题 , 在生产和革命等重大问题上从来没有发挥过作用 , 俨然是一个游离于社会生活之外的家庭妇女的角色 。
那些不服从于领袖意志的人物 , 通常是作为被批判的对象和反面教育典型出现在影片里的 , 最终会在伟大领袖的精神感召之下转变为好“儿子” 。 《劳动家庭》中的三锡就是一名典型 , 虽然出身与工人家庭.祖孙三代都是矿工 , 但是三锡整天想着做一名足球运动员 , 对于本职工作没有多大兴趣 , 多次违犯纪律去观看足球比赛 。 面对三锡的“叛逆”行为 , 以祖父和父亲为代表的家长对三锡进行了多次教育 , 特别是在“社劳青”组织的教育下 , 三锡终于幡然悔悟 , 明白了自己的错误 , 成为一名合格的矿工 。 影片中的父亲有一句经典的台词:“矿工是国家的大儿子” , 只有尽到做“儿子”的责任 , 才能获得来自外界的认可和尊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