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政府网|“三无村”变“百万村”——鄂州胡进村用产业钥匙打开“振兴门”( 二 )


虽有白草莓这一“摇钱树” , 可胡宝庆并不止步于此 。 今年9月 , 他引进3000株黄色火龙果 , 又名燕窝果 , 预计明年6月结果 。
“燕窝果很难栽培 , 产量不高 , 1株只能产一两个 , 但一个可卖20元钱 。 ”胡宝庆说 , 该果的果肉像缠缠绵绵的燕窝丝 , 甜滋滋 , 入口即化 , 清甜中带着淡淡奶香味 , 称得上是火龙果中的‘果王’ , 产量一旦稳定 , 经济效益便非常可观 。
而今 , “蓝莓天后”“草莓公主”“果王”在胡进村齐聚一堂 , 还有像枣子的软枣猕猴桃等新奇水果 , “下一步 , 我们将扩大新农特产品种植规模 , 引进现代农业高端种植技术 , 开发生态观光农业 。 ”胡宝庆说 。 鼓了腰包美了生活
早上6点 , 天蒙蒙亮 , 街道上已有5位村民戴着草帽、手拎水桶朝草莓大棚走去 。
“我5点半起床 , 过了个早 , 走10分钟的路来‘上班’ 。 ”70多岁的柯愈安 , 是村里的贫困户 , 因右腿残疾无法干重活已有30余年 。
“以前只能靠政府补助过日子 , 老伴在田里种点稻谷、红薯维持生活 , 谈不上有收入 。 ”回忆起曾经的苦日子 , 柯愈安的嘴角在颤抖 。
“现在可好了 , 我既能收土地流转的租金 , 又能在基地打工拿务工费 。 去年我的收入就过了万 。 ”柯愈安说 , 自从村里发展林果产业 , 他的生活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平日里再也不闲着无所事事 , “上班”很积极 , 对工资也很满意 。
2019年 , 村里种植基地共安置困难群众36人、吸纳部分务工村民100余人 , 村民人均务工收入达5000元 。 目前 , 胡进村84户贫困户、288人全部脱贫 。
“我们打算2022年全面完成幼苗培育基地建设 , 打造5家生态农家乐 , 完善生态果园、有机蔬菜园、清水养殖园建设 , 让村民腰包更鼓 。 ”胡宝庆谈起未来 , 眼里满是憧憬 。
“今年10月底 , 2017年种植的15亩白芨就成熟了 , 届时可有70万元的纯收入 。 ”胡宝庆介绍 , 村集体经济收入在去年已突破30万元 , 今年将突破百万元 。
产业旺了 , 收入丰了 , 人居环境更美了 。 2019年 , 村里加大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 投入资金100余万元 , 完成300米灌溉渠道、二次刷黑“四好公路”工程;投入资金25万元 , 完成400米排水港硬化、清理;投入资金20万元 , 新建公厕2座……汪府湾、新王才湾、毛家井湾积极开展环境综合整治 , 加强生态建设 , 村民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
眼下 , 一座座整齐划一的小洋楼 , 一条条一尘不染的乡间小路见证着胡进村逐步奔向小康的足迹 。
“脱了贫不满足 , 一定要致富”“鼓了腰包 , 还要美了生活”“期待乡村更美丽”……透过村民们的朴实话语 , 不难感受到 , 在通往小康生活的道路上 , 每个人都充满劲头 , 美好的日子更有奔头 。
采访人员感言
“给我一个支点 , 我就可以撬起整个地球 。 ”这是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家喻户晓的名言 , 要想村民们的小康生活驶入发展“快车道” , 必须找准“支点” , 撬动脱贫攻坚 , 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省力杠杆” 。
一片“贫瘠”之地 , 从何处找准“支点”下手 , 我在胡宝庆的敢作敢为中找到了答案——在贫瘠之地种上“摇钱树” 。
4年时间 , 胡进村刷新产业模式 , 大力发展“莓”经济 , 走农文旅融合的路子 , 带动和培育村民增收致富 , 让村民在就近的产业基地务工 , 这样的方式助推了农村繁荣、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 “支点”找准 , 脱贫就有捷径 , 小康生活再不是“蓝图” 。
当然 , 要让杠杆省力 , 还需科技作支撑 。 胡宝庆如此“任性”做“精、特、优”农产品 , 浙江的先进技术给了他莫大的底气和勇气 。 可村村不会都有如此好的渠道 , 这就需要扶贫工作队及相关部门多出技术思路和指导 , 让村民们看到方向和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