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人类首次,中美俄同月发射载人飞船,为何中国航天发展这样快?( 二 )


龙乐豪回忆说:“(美国)从1999年的5月25日 , 立了个法律 , 一直延续到今天 , 不允许美国的航天部门和中国的任何航天部门打交道 , 是这种政治歧视 , 倒逼我们中国人提前将自己的卫星和运载火箭配套出口 。 ”
“921工程”的“三步走”确定了我国独立自主 , 稳妥高效的实现自己的载人航天发展模式 , 1998年美国、俄罗斯主导建立“国际空间站” , 但是不让中国参与 , 当时国际上也很多媒体评价:“没有中国参与 , 还能使用'国际'来命名吗?” 。
好在 , 我们很快就打破了这个僵局 , 1999年 , 中国载人航天发射了第一艘实验飞船 , “神舟一号”顺利出发 , 实现了空间往返的重大突破 。
但是美国为了进一步封锁我国航天事业 , 2011年又炮制了“沃尔夫条款” , 别说学术会议交流 , 就是正常参观NASA都不被允许 。
这个“沃尔夫条款”可以说是将封锁全面化 , 禁止中方参观、不允许接待中方航天人员 , 甚至在国际交流会议上耍手段 。
2019年10月21日 , 世界宇航大会在美国召开 , 美国使用拒发代表团签证的手段 , 阻止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 , 现场1000多名观众愤怒的责问:“中国(航天局)去哪儿了?” 。
就在美国不断加大封锁力度的同时 , 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重大阶段性突破:
2003年 ,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 杨利伟成了我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天地往返技术的国家;
2007年 , 中国自主研发的“嫦娥一号”成功升空 , 中国开启深空探索的重要一步;

2008年 , 神舟七号将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送上天空 , 翟志刚顺利完成中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
……
2020年 , 中国航天迎来“收官之年” , 这一年载人航天、探月、探火、北斗导航迎来硕果累累 。 当“嫦娥五号”完成我国首次从天体外采集样品返回之旅时 , 美国NASA希望中国可以分享样品数据 。 当“天问一号”直奔火星时 , 美国NASA希望中国能分享轨道数据 。
是的 , 当你想要成长的时候 , 迎来的是封锁;当你足够强大的时候 , 迎来的是想要分享成果 。
美国在矛盾和犹豫中看着中国航天一步步成长 , 他们在不断贴胶带的国际空间站上看着中国空间站一天天建立 , 而2025年之后 , 国际空间站恐怕用胶布也贴不住漏气的时候 , 只能看着中国成为独立拥有空间站的国家 。
65年来 , 从钱学森提出我国航天事业的第一份详细的书面规划《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开始 , 中国航天人砥砺奋进 , 从无到有 , 从小到大 , 从弱到强 , 要想这份成绩背后 , 到底有什么奥秘?
龙乐豪总结说:“中国航天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原因很多 , 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航天精神 。 航天精神最核心的是要爱国 , 爱国是每个中国人自觉的一种爱 。 ”
合作共赢 , 中国铸就稳健安全的航天探索模式这种爱伴随着中国航天的发展 , 从钱学森踏上归国之路起 , 这样的挚爱和决心就已经刻在了中国航天的骨子里 。
中国航天事业的的开创者钱学森如是说:“我的事业在中国 , 我的成就在中国 , 我的归宿在中国” , 钱老用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的精神 , 践行了科学救国、科技强国的理想 。
当我们看到中国航天年轻人挑起了大梁 , 不禁想起老一辈的“传、帮、带”优秀传统 , 中国航天初创者:梁思礼 , 谢光选 , 钱学森;中国航天四老——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 。 孙家栋、王永志、戚发轫……
有太多的航天人 , 隐姓埋名 , 乐于奉献 , 无私的教出了“接班人” , 到今天 , 我们激动的看到年轻的航天人在火箭发射场办起了集体婚礼 , 这样一代又一代的传承 , 铸就了我国的航天事业不断前行 。
我们忘不了 , 1974年11月5日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发射失败 , 21秒后火箭爆炸 , 孙家栋和他的同伴们蹲着雪地里捡了三天的火箭残骸;
我们忘不了 , 2007年 , 当“嫦娥一号”绕月成功时 , 欧阳自远和孙家栋、栾恩杰两位老航天人紧紧抱在一起 , 激动的哭住说:“绕起来了 , 绕起来了!”
欧阳自远说:“这只能靠中国人自己 , 我们只有一条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主创新 。 中国人只有直起腰杆、挺起胸膛 , 自己去克服这些难处!”
我们忘不了 , 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的总设计师戚发轫 , 接下东方红一号任务时 , 尽管疑虑重重 , 但是依旧说:“国家需要我们干什么 , 我们就去干什么” , 当杨利伟在太空说出:“中国的飞船真棒!” , 戚发轫感慨万千 , 说这是一生之中收到的最好奖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