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谜一样的东方精神”--志愿军的战斗精神永不过时( 二 )


1952年10月14日 , 美国为扭转战场上的被动局面 , 谋求在谈判中的有利地位 , 在第8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亲自指挥下 , 对志愿军第15军45师防守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发起猛烈进攻 , 著名的上甘岭战役由此打响 。
敌我双方在3.7平方公里的两个高地上 , 先后投入10万余兵力 , 进行了43昼夜的反复争夺 , 战斗空前激烈 。 秦基伟将军曾回忆道:“表面工事被摧毁了 , 草木被打光了 , 坑道被打短了 , 山头的岩石被打成了半米多深的粉末 。 上甘岭的上空 , 差不多每天都是昏天黑地 , 硝烟缭绕 , 如此炮火密度 , 古今中外罕见 。 ”志愿军指战员就是在如此严酷的条件下 , 凭着“人在阵地在 , 誓与阵地共存亡”的信念 , 顽强坚守、巍然屹立在阵地上 , 铸就了中国军队的精神高地 。
担负597.9高地2号阵地反击任务的是第135团7连 。 战斗中 , 2排排长孙占元双腿负重伤 , 战友们要把他抬下去却遭到严厉拒绝 , 他强忍剧痛 , 架起机枪继续战斗 , 接连打退敌人两次冲击 , 毙伤敌80余人 。 敌军发起第三次攻击 , 在战友相继伤亡、弹药告罄、敌军蜂拥上阵地的情况下 , 孙占元从敌人尸体上解下手雷 , 滚入敌群 , 拉响手雷与敌同归于尽 。
在“联合国军”的狂轰滥炸下 , 志愿军被迫转入坑道作战 , 这是比阵地战更艰苦、更困难的作战:强烈的冲击波撞击着坑道、震撼着人体 , 不少人磕破了舌头、嘴唇;坑道内弹药、粮食、药品等物资越来越匮乏 , 阳光、水甚至空气 , 都稀缺到使人难以生存的地步 。 在一滴酒精、一卷绷带都没有的时候 , 伤员们只好任凭伤口发炎腐烂 , 为了不影响战友的情绪 , 他们强忍疼痛 , 一声不吭 , 很多伤员都用嘴紧咬着床单 , 有的至死嘴里的床单都无法拿下来 。
坚守上甘岭主峰的志愿军第134团第3营8连 , 在断粮缺水的绝境中坚守坑道作战14昼夜 , 3次打光3次重建 , 最终以伤亡254人的代价歼敌1700余人 , 被打出381个弹孔的战旗始终飘扬在上甘岭主峰 , 创造了世界阵地防御战史上的奇迹 。
填弹坑速度比拼轰炸速度
1951年7月10日 , 朝鲜停战谈判开始 。 为迫使朝中方面就范 , “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下令:“在此谈判期间 , 应采取行动以充分发挥空中威力的全部能力 , 取得最大的效果 , 来惩罚在朝鲜任何地方的敌人 。 ”
随后 , “联合国军”空军制订了“空中绞杀战”计划 , 企图用90天时间全部摧毁朝鲜北部的铁路系统 , 妄图破坏志愿军前后方联系 , “窒息”志愿军前线部队 。
据美军统计 , 截止到朝鲜停战协议签字 , 共炸毁桥梁1153座 , 炸坏3049座 , 铁路切断28621段 , 炸毁机车963辆 , 炸毁车辆82920辆 。 在这样严酷的情况下 , 打破美军封锁 , 保证物资补给 , 成为志愿军能否坚持胜利作战的重大战略问题 。
志愿军将士在防空火力薄弱、技术装备和物资器材极端缺乏的条件下 , 以大无畏的勇气和顽强的战斗精神 , 在最严酷的空中威胁之下 , 进行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反“绞杀战”斗争 , 建立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
美军日日轰炸 , 志愿军铁道兵部队夜夜抢修 。 2.5万人的铁道兵团 , 高喊着“人在铁路在 , 人在大桥在” , “誓死要与铁路、大桥共存亡” 。 “不惜一切代价 , 保证铁路畅通无阻”的口号 , 奋战“317” , 打通“29” 。 铁道兵1师的一个连 , 连续奋战76昼夜 , 抗击美军轰炸26次 , 全连伤亡99人 , 只剩下40人 , 仍然坚持完成了任务 。
负责筑路抢修的工兵团、兵团直属队和各军、师等部战士 , 在反“绞杀战”的关键时刻 , 由于缺少营养和过度疲劳 , 很多患上了夜盲症 。 为了避开敌人的飞机 , 道路抢修大多都在夜间进行 , 而且还不能使用照明用具 ,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 战士们就结成“互助组” , 两两配合完成任务 。 美国人感叹:“中国军队抢修部队填补弹坑的速度可以和F-86飞行员的轰炸速度匹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