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周忠和院士:好科普离不开人文情怀( 三 )

比如达尔文 , 他的学说解放了人的思想 , 带来一场人文革命 , 影响了宗教、哲学、心理学等领域 。 像我熟悉的进化生物学 , 达尔文进化论 , 这是最典型的对人文社会科学产生重大影响的一门现代自然科学 。

改变对科学的认识 , 离不开人文教育;科学精神的弘扬 , 会推动真正的人文发展 。 好的科普也是离不开人文情怀的 。

新京报:9月24日 , 我国首份《科普伦理倡议书》的发布是基于怎样的背景?

周忠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 , 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 特别是基因技术、脑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 , 涉及敏感的身份、意识、宗教、心理学等问题 。 出现了科技发展超过科学伦理的问题 。 科学伦理、科学哲学是人文关注的问题 , 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还是要强调一些交叉 , 互相引导 , 形成正确的方向 。 科普伦理是科技伦理的自然延伸 。

科普是打开窗 , 解放好奇心

新京报:从读研时写科普文章开始 , 你为什么会一直坚持做科普?

周忠和: 我一开始做科普是做着玩的 , 没那么夸张的 。

第一 , 有点小兴趣 。 读研究生时 , 我通过写科普文章 , 感觉能把事说清楚 , 别人一鼓励 , 兴趣就更大 。 第二 , 小小成就感 。 自己研究的领域比较窄 , 如果把它科普出来 , 可能就有更多人感兴趣 , 觉得更有价值 。 第三 , 对年轻科研工作者来说 , 我觉得做点科普 , 对研究有一定促进作用 。

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 , 好的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很重要的 。 做科研既需要写论文 , 也要和同行及圈外的人交流 。

新京报:

觉得应该如何培养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周忠和:我们现在有一个误区 , 总觉得兴趣需要培养 , 其实兴趣更多出自好奇心 , 是天性 。 人的好奇心 , 是天生的 , 是一种生存能力 , 许多动物也具有好奇心 。 重点是不要扼杀好奇心 。 当然了 , 适当引导是可以的 , 但想办法呵护、激发被压制的好奇心尤为重要 。 对青少年的兴趣爱好来说 , 要在尊重的基础上 , 进行价值引导 , 为他打开很多扇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