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大河奔流擘画绿色发展新画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调研记( 三 )


从历史文化遗址到珍贵古文物 , 从治黄故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 , 展现了黄河万千气象的历史文化积淀 , 彰显了中国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生存智慧 , 蕴含了中国人开拓进取、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 。
临黄河而知中国 , 鉴往事而知来者 。 新时代新征程 , 黄河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向心力的精神纽带 , 更加坚定了我们对文化的自信 。
依河而生的人们正不断汲取黄河的养分 , 让黄河文化以新生形象传递新声 , 让民族传承以古朴韵味焕新生活 , 让治黄故事以民族精神凝聚磅礴力量 。
走向景美惠民的幸福河
把绿色作为底色 , 发展才更有亮色 。 在“宜水则水、宜山则山 , 宜粮则粮、宜农则农 , 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24字方针指引下 , 黄河流域各省区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
新华网|大河奔流擘画绿色发展新画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调研记
文章图片
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白家村生态乡村旅游景区 。 新华社采访人员 陈斌 摄
金秋的甘肃省泾川县平凉市白家村 , 绿意正浓 , 游人不断 。
探访远古文化、品尝特色小吃、游览风土人情……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址 , 白家村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 聚焦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 , 走出一条美富共赢的道路 。
“以前 , 160多户村民住在半山腰的破旧窑洞 , 吃水要下山挑 。 如今 , 山洼地修得平整 , 砂化路直通山顶 , 村子山清水秀 , 村民们搬下山住进新房 , 纷纷办起了农家乐 。 ”甘肃省平凉市白家村党支部书记白宁安说起今昔变化 , 心中充满感慨 。
特色农产盘活了 , 劳动力也盘活了 。 生态旅游鼓起村民的“钱袋子” , 如今的白家村已全部脱贫 , 背后靠的是布局规划、公共配套和生态治理 。
像白家村一样 , 沿黄不少地区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 吃上了黄河这碗“生态饭” , 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正一步步变为金山银山 。
在宁夏 , 贺兰山东麓土地瘠薄 , 难以生长庄稼 , 而其日照充足、砂石土壤、降水量少等得天独厚的风土条件 , 成为世界上最适合种植酿酒葡萄的黄金地带之一 。
新华网|大河奔流擘画绿色发展新画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调研记
文章图片
宁夏贺兰山东麓志辉源石酒庄 。 新华社采访人员 冯开华 摄
“十几年前 , 这里是废弃的矿产采空区 , 通过将废石和废弃建筑材料重新设计利用 , 现在已经打造成景美如画的酒庄了 。 ”看着葱茏的庄园 , 志辉源石酒庄董事长袁辉感慨道 。
目前贺兰山东麓已建成92个酒庄 , 多年的葡萄酒酿造与葡萄酒文化沉淀 , 游客们纷至沓来品尝美酒 , 感受异域风情 , 开启了葡萄酒酿造经营、生态建设和观光旅游的和谐发展新路 。
与此同时 , 种植葡萄带动了一批农民实现了脱贫致富 。 “我们酒庄提供了2000多个就业岗位 , 不少是附近生态移民来酒庄务工 , 平均每人每年能获得4、5万元收入 。 ”袁辉说 。
小葡萄串联起的紫色大产业正在贺兰山东麓蔚然成形 。 截至2019年底 , 作为我国集中连片面积最大的酿酒葡萄产区 , 综合产值达261亿元 , 每年为生态移民提供就业岗位约12万个 。
生态产业变身“摇钱树” , 优美环境成了“聚宝盆” , 黄河流域一方方水土上兴起了一个个绿色产业 , 以“绿”生“金”的探索遍地开花 。
相较于甘肃、宁夏发展现代农业 , 河南把制造业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 , 向着“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的目标阔步前进 。
目标决策的背后是壮士断腕的变革和努力:黄河流域生态治理持续推进 , 低端落后产业加速调整淘汰 , 非污染型传统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 。
新华网|大河奔流擘画绿色发展新画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调研记
文章图片
工人在位于河南郑州的中铁工程装备集团盾构机总装车间作业 。 新华社采访人员 李嘉南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