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医药的“内循环”之道

在国家构建经济双循环格局、加速促进内循环的背景下 , 中国医药行业也开启了内循环的发展序幕 , 准备迎接新一轮发展机遇 。 中国医药市场内需空间巨大 , 尤其是伴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长和医保政策的持续完善 , 增长空间进一步打开 。 2019年 , 中国医药市场规模已达约1.64万亿元 , 预计2023年将达2.13万亿元 。
然而 , 从医药行业的供给端来看 , 却依然存在供需不平衡的矛盾 。 一方面 , 针对一些病症如心血管病、癌症肿瘤等的特效药、救命药进口依赖犹存 , 高昂的药品价格令不少中国患者家庭望而缺步 。 2019年 , 中国医药产品进口额达到124.39亿美元 , 同比增长11% 。 另一方面 , 部分药品供给过剩 , 一些仿制药的质量并没有得到患者的认可 。 由此可见 , 中国不缺药品供应 , 缺的是有效满足患者治疗需求的低价、高质量的好药供应 。
促进内循环的核心逻辑是要建立起独立自主且完整的医药产业链 , 要用高品质的国产好药保障人民群众的用药需求 。 短期来看 , 已经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行业头部医药企业将成为医药行业内循环的主力担当;长期而言 , 提升自主研发实力势在必行 , 原研药和创新药是中国民族医药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
先啃自主创新硬骨头
自主研发实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 中国民族医药走向世界 , 首先就要在创新和研发方面练好内功 。 但多年来 , 自主创新是中国医药行业的一块短板 。 由于新药研发资金需求多、时间周期长、研发项目风险大 , 很少有国内制药企业愿意舍得成本持续加码研发投入 , 导致一些关键性产业化技术长期没有突破 , 缺乏高技术含量的医药产品 , 而在低端仿制药领域 , 却存在了大量市场过剩现象 。
作为中国制药走向世界的代表 , 华海药业率先在行业内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之路 , 以实际案例告诉我们自主创新是赢得市场的关键 。 华海药业一直秉持品质+创新的核心理念 , 积极吸引创新人才、持续加码自主研发 , 并通过整合全球优质资源 , 不断完善自主研发体系 , 构筑了强劲的核心竞争力 。
华海药业已经形成一流的稳定的研发团队 , 2019年其研发投入高达5.5亿 , 同比增长5.7% , 占营业收入高达10.2%;研发投入资本化比例为14.6% 。 华海药业还建立了接轨国际的美国研发中心、国内领先的上海研发中心、紧邻生产基地的汛桥研发中心 , 研发体系覆盖从中间体、原料药和制剂的完整产业链 , 具备缓控释、首仿和挑战专利产品等高端仿制药以及生物药、创新药的研发能力;并先后参与多项国家级科技专项项目和省级科技项目中 , 推动行业创新发展 。 目前 , 华海药业是国内通过美国 FDA、欧盟、WHO、澳大利亚 TGA等国际主流市场官方认证最多的制药企业之一 , 在制剂国际化领域走在国内行业的前列;并成为特色原料药的头部企业 , 是心血管药物领域全球最大的普利类、沙坦类药物供应商 。
目前全球药品市场 , 创新药占据销售总额的80% , 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 创新药将继续主导全球药品市场 。 聚焦患者痛点和制药领域的难点 , 华海药业在心血管、癌症肿瘤等领域持续推进创新研发 , 更好地解决中国患者的临床需求 , 引领中国医药行业创新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 。 就在前不久 , 其子公司在癌症治疗的药品研发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 研发的HOT-1030注射液项目获批临床试验 , HOT-1030注射液是一种以CD137(4-1BB)为靶点的单克隆抗体 , 可以用于治疗晚期恶性实体肿瘤 。 若通过验证 , 将给中国广大癌症患者带来福音 。
国际品质回馈国内患者
民族医药如何走向世界是不少药企面临的一个难题 。 而华海药业在上市之初 , 就已经解决了这个难题 , 这也使得其成为促进药品内循环的主力军团 。 2003年华海药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 同年就将目光锁定在全球制药行业最难攀登的山峰——美国市场 , 并成功推动华海药业成为国内首家通过美国 FDA 制剂认证的企业 。 如今 , 华海药业已经形成了覆盖美国、欧洲、日本、印度、俄罗斯等多地区和国家的全球化布局 , 在国际 GMP 认证、国际注册、国际合作等领域处于国内行业领先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