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腾飞的“助推器”

最近中国影坛捷报频传 , 国庆档票房达37亿元多 , 接近去年同期;截止10月3日全国票房突破百亿 , 而北美票房为19.02亿美元 , 约合129亿人民币 , 估计到10月下旬中国将超过美国 , 今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票仓已无悬念 。 能获如此靓丽的业绩 , 拜赐于中国电影工业已具相当规模 , 滋生出《姜子牙》《夺冠》和抗美援朝战争史诗片《金刚川》等“重工业电影” 。

最近中央指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 ”对于中国电影而言 , 为取得新发展 , 必须制作出一大批有人文温度和工业精度的优质影片 , 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与美国等西方电影、特别是好莱坞大片展开竞争 , 以抢占市场份额并满足国内外观众的景观主义审美需求 。 关键是电影工业化 , 亦即构建中国特色的电影工业体系 。 中国电影走出去亟需的“重磅炸弹”——中国式大片 , 必须有强大、完备的工业体系支撑 。

那么电影工业化具有哪些特征呢?是这样四个:制作标准化、作品类型化、管理现代化和创新规模化 。

娱乐八卦

迄今 , 奇幻题材的重工业电影拍有不少 , 如《钟馗伏魔》《寻龙诀》《阿修罗》等 , 但有的陷入“巨资+技术=烂片”怪圈 。 而国庆档的《姜子牙》却叫座又叫好 , 票房逾12亿 。 该片由100%中国团队打造 , 耗时4年 , 除2D版外还有IMax版(其票房也有7600多万) 。 众所周知 , 电影工业化首要的是工业精度 , 以高度的精细营造奇幻的景观 。 《姜》是动画片 , 却做到了真人电影的精度 。 不论姜子牙还是九尾狐 , 众多神仙妖怪 , 个个刻画得纤毫毕现 , 栩栩如生 , 毫不逊色于《星球大战》系列等 。 据悉 , 制作的1560天里不停地迭代(用几何画变形出动画)和修改 , 姜子牙就有123个修改本 。 为了呈现恢宏的封神世界并赋予其敦煌壁画的美术风格 , 采以“逐帧死磕” , 用4000台电脑同时渲染 , 让每一帧画面都包含海量细节和动人美感 。 全片的特效镜头为1300个 , 其中高难度特效179个 , 中等难度特效100个 , 一些重点镜头打磨40-50版 , 单个场景打磨70版以上 。 用如此的工匠精神精雕细琢 , 难怪像姜子牙飞仙上天庭、大战九尾狐等各场戏给了观众扑面而来的沉浸式体验 , 凡看过的观众无一不沉醉其中 , 成为封神宇宙的亲历者 。 《好莱坞报道》《综艺》纷纷点赞《姜》:“中国电影工业的制作水准达到一个质的飞跃 。 ”

《姜》在工业化方面另一个值得点赞的是流程式操作 。 4位导演分工负责制作各个环节 , 但又互相交融 , 实行“螺旋式迭代” 。 例如程腾负责三维 , 他曾获东京电影节动画单元特别奖 , 在梦工厂干过多年 , 对三维和工业化流程十分熟稔;李炜则负责二维、主要是战争场面的二维 。 两人通力配合 , 把二维的设想都落实为三维呈现 , 结果达到了艺术品级别 , 而且也规避了太像美式和日式动画(三维和二维动画分别由美、日开发) 。

有评论称:“《姜》是中国电影真正开始向好莱坞工业体系靠拢的一步 , 更接近工业化和标准化 。 ”像这样的缪赞实为我国评论界主要参照好莱坞工业化而产生的错误对标 。 好莱坞推行制片人中心制 , 虽然便于控制成本 , 但过于追求利润 , 有损导演创意发挥 , 张艺谋受掣于美国制片人执导《长城》失败乃铁例 。 再有好莱坞的制作流程化已沦为流水线式复制 , “遵循好莱坞模式永远不会成功”(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院长伊·戴利语) 。 另外 , 好莱坞工业美学标准就是奇观 , 那么多美式大片纵然特效越来越酷炫 , 但内容越来越空 , 早已让全球观众审美疲劳 。 所以中国电影工业化一定要走自己的路 , 建立自己的体系和标准 。

如何本土化 , 《姜》以及《流浪地球》《上海堡垒》等都做了不同程度的尝试和创新 。 例如《流》总投资约合5000万美元 , 仅及好莱坞大片平均成本的1/3-1/4 , “钱不够 , 人来解决”(郭帆语) , 竟拍出了像《星际穿越》一样的高水准 , 连卡梅隆都赞口不绝 。 《上》虽有争议 , 且用于后期特效的费用比美式科幻片少30% , 但特效镜头占全片镜头总数的90% , 为之专门搭建了1.55万平方米的实景 , 一尊上海大炮从设计到制成费时2年 , 工业质感极强 。 另一部正在热拍的《封神》摄制人员2000多名 , 但管理有条不紊 , 外景在青岛影都的500亩片场拍 , 内景大至宫殿城池、小至青铜器纹饰都原样复制 , 十分逼真 。 难怪《指环王》制片人巴·奥斯本也感叹“这在好莱坞也从未见过” 。 该片导演乌尔善还着力在这部神话大片里建构一套专有的美学体系——不是奇观 , 而是融合道教水陆画、青铜器美学元素和宋朝山水方山等的中国经典美学形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