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特|惠州有近1000万株沉香!,“木黄金”香飘岭南

日前 , 一缕缕阳光唤醒了博罗县泰美镇“沉香谷”的早晨 。 放眼望去 , 山坡披上了美丽的绿装 , 随着微风婆娑起舞的沉香林 , 一树挨着一树 , 一片连着一片 , 阵阵芳香扑鼻 , 工人们正挥洒汗水辛勤劳作 。
沉香自古出岭南 , 岭南沉香在惠州 。 惠州作为沉香的主产地之一 , 沉香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 秦朝以来就有沉香交易活动 , 苏东坡的传世诗文里有多篇写到沉香 。 当前 , 全市沉香人工种植及天然分布面积达9万亩 , 博罗泰美、惠东吉隆和铁涌镇等均有百年野生沉香林分布 。
读特|惠州有近1000万株沉香!,“木黄金”香飘岭南
文章图片
近年来 , 惠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命健康产业发展 , 将生命健康产业纳入全市“2+1”现代产业集群统筹安排部署;高规格成立中医药发展领导小组 , 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 , 谋划惠州中医药发展蓝图 。
优势
全市沉香种植及天然分布面积约9万亩
“闻到香味了吗?”日前 , 在惠城区汝湖镇大良村的沉香种植基地 , 工作人员举起喷火枪喷向一棵沉香树根部 。 不一会 , 一股异香扑面而来 , 沁人心脾 , 这就是沉香原始的香味 。 原来 , 沉香是沉香树受到动物啃噬、火烧、刀伤等外在伤害后 , 在自我修复过程中分泌出的油脂受到真菌感染所凝结成的分泌物 。
采访人员了解到 , 沉香用途广泛 , 可制成香料、健康养生品、工艺收藏品等 , 也可提取精油成为日化用品原料 , 被誉为“药中黄金”“植物中的钻石” 。 由于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 人们常用“一片万钱”来形容其昂贵价格 。
惠州自古就是我国沉香主产地之一 。 晋代 , 葛洪在其医学著作《肘后备急方》里记录了许多关于沉香的名方 , 其独创名方“五香连翘饮”中就含有沉香 , 可治疗积热、结核、恶疮和肿瘤等 , 开启了用香入药的南药发展史 。 据查证 , 清朝、民国时期 , 著名的东莞“莞香” , 其原料产地就在惠州罗浮山、南昆山一带 。
沉香与惠州结缘 ,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 据悉 , 我市地处沉香天然分布区 , 十分适宜沉香生长 , 尤其在惠东 , 临海湿润气候条件下产出的沉香品质上乘 , 如绿奇楠和白奇楠 , 香味清凉带甜 , 市场认可度较高 。
种植面积大、产业基础坚实是惠州发展沉香产业最大的优势 。 据统计 , 目前全市沉香人工种植及天然分布面积约9万亩 , 植株近1000万株 , 主要分布在惠东(6.7万亩)、博罗(1.48万亩)、龙门(4600亩)等地 。 而早在2010年 , 我市便出台全国最早的沉香种植地方标准《白木香栽培技术规程》 , 先后开展了白木香高效栽培、良种选育及示范等科技项目 , 形成沉香培植体系 。
现状
沉香产业层次偏低 , 多产融合滞后
“沉香种植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 尤其是规模种植以后 , 可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难题 。 ”惠州隆瀚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战告诉采访人员 , 由于缺乏统筹引导、配套支撑 , 当前惠州沉香产业发展仍处于自发状态 。 不少沉香种植者“只顾低头走路 , 却无法抬头看路” , 不仅对沉香产品方向缺乏明确定位 , 同时对市场需求情况了解甚少 , 往往容易造成产销对接难 , 出现“有货无市”“有价无市”现象 。
从李战的一席话中 , 不难看出惠州沉香种植及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和瓶颈 。 “当前 , 全市沉香种植经营主体共90家 , 种植面积超过1000亩的有20家 。 但配套支撑不足、精深加工乏力、标准化结香技术不高、多产融合滞后等成为我市沉香产业发展的突出短板 。 ”市林业局有关负责人告诉采访人员 。
“我们调研发现 , 惠州沉香经营企业基本为种植企业 , 或者种植兼营沉香产品的加工、销售等 , 未有专职经营沉香产品加工、销售及服务企业 , 产业层次偏低 。 ”该负责人说 , 尽管近些年部分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 , 在沉香种苗培育、种植、结香、沉香精油萃取等方面的技术上取得了一定进步 , 但绝大部分沉香经营主体处于前期投入阶段 , 尚未有产品产出 。 且各企业间尚未实现抱团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