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那年春节,我知道,好日子来了 ——谨以此文献给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


上世纪80年代初 , 随着改革开放春风的不断吹拂 , 深圳、珠海、汕头三个经济特区的相继建立 , 南粤大地上到处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盎然生机 , 万众欢腾 , 百业竞发 。 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生产活力空前迸发 , 为了过上向往已久的好日子 , 开足马力、百舸争流 。
柑桔大丰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 让我家分到了六分水田地和一亩山田地 。 在那个粮食金贵的年代 , 山田地种水稻的收成远不如水田地好 。 就在其他同村人还是按部就班将山田地用于耕种水稻的传统农作方式时 , 一生精明、精于农耕的父亲却出人意料地在我家那一亩山田地里种上了潮州柑苗 。 很多人都说父亲傻 , 水果又不能当米饭吃 。 每当这时候 , 父亲总是笑笑 , 不争辩 , 只管埋头照料他的柑树 。
1982年春节前夕 , 父亲精心侍弄的这一亩潮州柑终于迎来第一次大丰收 , 金灿灿红彤彤的柑桔挂满枝头 , 皮滑个大果肉甜 。 从田头经过的村民们都不由向父亲投去羡慕的目光 , 啧啧称赞他耕作功夫好 , 一亩柑桔侍弄得如此出色 。
父亲|那年春节,我知道,好日子来了 ——谨以此文献给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
本文图片
▲种在山田地里的潮州柑 , 皮滑个大果肉甜 。
腊月廿八一大早 , 父亲邀来族里一众堂兄弟 , 在我家的山田地里忙活起来 , 帮忙采摘柑桔 。 丰收的喜悦挂在父亲的脸上 , 也传递给在场的堂兄弟们 , 大家都对父亲说 , 这么漂亮的柑桔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 今年春节一定能过个好年 。 父亲听得心里美滋滋的 , 干得更起劲了 。 到了中午 , 一亩柑桔全部采摘完成 。
简单吃过午饭 , 父亲把柑桔一筐筐搬上雇来的拖拉机 。 我和哥哥、弟弟也跳上拖拉机后卡帮忙 。 剩下最后一筐时 , 父亲让母亲搬回家 , 分送给族里亲人过年 。 就在我们和母亲准备回家时 , 父亲突然叫住我:“三儿 , 跟我一起去汕头 。 ”
什么?去汕头?幸福来得太突然了!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的我 , 瞬间兴奋得有点找不到北 。 长这么大 , 我去过最遥远、最繁华的地方 , 就是我们镇上的集市 。 汕头 , 那只是听说和想像过的遥远都市 。
从幸福的晕眩中回过神来 , 我下意识地掐一掐自己的手臂 , 疼!是真的 , 不是做梦 , 我真的要去汕头了!我一个飞跃 , 纵身跳上拖拉机 , 和父亲 , 带着柑桔 , 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望 , 向着特区城市——汕头 , 进发!
特区初印象
晚上六点多 , 冬天的天色已经完全黑下来 。 夜色中 , 父亲带着我风尘仆仆抵达汕头西堤水果行 。 在水果行工作人员的帮助下 , 我们运来的一拖拉机柑桔顺利卸载完毕 , 并暂时存放在水果行里 。
直到这时 , 我才真正有空来看这座我梦想中的特区城市 。 霓虹灯下的汕头 , 一派繁华 , 街道两边是一排一排的骑楼建筑 , 街道上人来人往 , 有的摆摊吆喝 , 有的闲逛购物 , 有的卖艺杂耍……改革开放 , 建立特区 , 让汕头这座“百载商埠”的每个角落都充盈着强大的经济张力、活力 。
因为水果行晚上没有交易 , 我们的柑桔要等到明天才能批发出售 。 于是父亲带我到街边的一家饮食店吃晚饭 。 许是第一次在大城市吃饭 , 所以印象特别深 。 那天晚饭我们吃的是米饭和豆芽瘦肉肉丸汤 , 汤里撒有胡椒粉 。 从小到大 , 我都没有喝过这样的汤 , 那真是人间美味啊 。 现在每次喝汤我都喜欢撒上一点胡椒粉 , 我怀疑这个习惯、这个味蕾爱好就是从那时刻下的烙印 。 这顿晚饭我吃得那叫一个惬意、一个心满意足 。 但更惬意的还在后头 。
吃完晚饭 , 父亲便带着我去找住宿的旅馆 。 印象中记得那家旅馆叫“顺发” , 是私人开的 , 老板是一位中年男人 , 住客们都叫他“阿伟” 。 阿伟特别热情 , 服务态度特别好 , 住客有什么要求 , 他都是有求必应 , 微笑服务 。 父亲缴完住宿费 , 阿伟便领着我们来到三楼的一间房间 。 房间里是一溜的通铺 , 一个床位配一个枕头、一张草席、一床棉被 。 阿伟指着靠里墙两个床位对父亲说:“这两个床位是你们的 。 洗澡在二楼 , 有热水 。 这里来往人多 , 晚上睡觉注意保管好贵重物品 。 有什么需要随时到一楼找我 。 ”父亲连连说:“好好好!谢谢!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