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晴读历史|又是一年桐花开——蓝明理( 二 )


这些移民的后代 , 在若干年后 , 又走上寻找在湖广等地祖籍的道路 , 往回迁徙 。 但是 , 年代久远 , 物是人非 , 很多人很难找到真正的祖籍了 , 他们在回迁过程中 , 要经历千山万水 , 要经历风霜雪雨 , 要面对丛林猛兽……因为各种原因 , 很多移民停止了回迁的步伐 , 沿途就地定居 。 如今在广西西北的崇山峻岭之中 , 特别在天峨、凤山、田林、隆林等地 , 在宜州区的北牙、福龙、龙头等乡镇就散居有很多“湖广人” , 他们的语言、习俗都与当地的壮族、瑶族不同 , 特别是语言 , 根本不是同一个语系 , 比如他们把“去哪里”说成“去拉块”([kelakai]) , “吃饭”说成“其濛”([kimeng]) 。 共产党建立人民政权之后 , 强调民族平等、和睦相处 , 现在这些“湖广人”与土著的壮族、瑶族已经相处得很好了 。
桐梅 , 是不是就是母亲一族“湖广人”从四川一路寻根而来的一站呢?因为他们也说“解手”、也习惯背手走路……
桐梅 , 这个山村 , 四周是高耸的山峰 , 一条羊肠小道 , 从两座山峰之间穿过 。 我用一双走惯笔直平坦大街的双脚 , 沿着这条羊肠小道进入桐梅 , 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条只有半米宽 , 但是却是用很规则的长条石铺成的百米道路 , 石阶路 。 这些长条石应该是就地取材 , 但需经过人工打凿过的 , 因为有的上面还有钢钎的痕迹 。 最大的一块居然有几十吨重 , 不知道祖辈修路的时候 , 费了多少时间打磨 , 它才如此平整 , 费了多少力气搬运 , 它才移步到这条石阶路上 。
居然还有山门!这是进村的一道门 , 石头砌成的一道门 , 不过已经残缺了 , 但是轮廓还在 , 也是长条石垒起来的!门洞还在 , 门户早已没了踪影 。
我想 , 母亲一族 , 当年来到这里 , 面对群山 , 面对漫山遍野的荆棘 , 面对毒蛇猛兽 , 为了生存 , 不知付出多少汗水多少艰辛 。 母亲一族 , 就是拓荒一族!
他们垦荒种地 , 向荒山要粮食 。 不但把桐梅这个弄场能种植作物的地方都开垦出来 , 种上作物 。 就是一些没有泥土的石头缝、石头窝 , 也从别的地方搬来泥土填上 。 这个石头缝种上一棵两棵玉米 , 那个石头窝种上一棵南瓜或者黄豆、黑豆、绿豆 , 反正只要能填饱肚子的 , 能种的都种上了 。
母亲曾经告诉我 , 当年她的祖上种地用的是翻锹 , 因为每一块地都很小 , 牛犁用不上 。 翻锹 , 脚一踩 , 手一撬 , 就挖好一个小小的窝坑 , 往里放一两颗种子 , 盖上泥土 , 就完成了播种 。 然后又继续挖下一个窝坑……一个劳动力 , 一天可以播种十几块地 , 甚至几十块地 。 尽管桐梅土地贫瘠 , 但母亲一族竟然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着 , 他们守着这里的桐花 , 开了又谢 , 谢了又开;他们看着这里的群山 , 枯了又绿 , 绿了又枯……
母亲说 , 桐梅其实叫桐梅垌 。 垌 , 就是四面环山 , 中间一小块平地 。 母亲的祖辈把桐梅垌的土地开垦完了 , 还开垦到周边的棉花垌、南瓜垌…… , 因为随着人口的增长 , 一个桐梅垌的土地养活不了那么多人了 。
母亲一族作为汉族 , 能在这个多民族杂居的崇山峻岭之中 , 能偏安一隅 , 不能不说母亲祖辈是勤劳勇敢的 , 而且是充满智慧的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母亲的祖祖辈辈 , 用勤劳的汗水 , 拓荒出来的土地越来越多 。 自家种不完 , 还出租给别人 。 尽管收地租 , 也许算是富裕户 , 但是他们还是过着节俭、清贫的生活 。 根据上个世纪四十年代 , 在都宜忻游击区从事地下工作 , 后来享受离休待遇的老共产党员杨式正回忆录《疾风知劲草》里记载来看 , 到母亲的父亲 , 就是我的外公这一代当家的时候 , 母亲一家的生活还是很是清贫 , 他们穿的是草鞋、吃的是玉米饭、喝的是南瓜汤……如今我亲临桐梅 , 看到具有桂西北大石山区一切自然特征的桐梅 , 才真正懂得 , 即使是富裕户 , 但毕竟是深山里的富裕户 , 它跟平原地区、鱼米之乡的富裕户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 母亲的先辈 , 能在自然条件如此恶劣的大石山中 , 生存下来 , 发展开来 , 除了勤劳 , 那就是坚韧、勇敢、智慧 , 还有的 , 就是正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