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场都能达到75%的上座率上限 成都戏剧大假“破圈”( 二 )

  采访人员了解到 , 繁星戏剧村目前正通过以老带新的模式 , 将过去在北京成功演出的热门剧目在成都复排 , 成都本地的演员中既有在校学生 , 也有职业演员 。 “过去成都本地的演员在选择工作时会往北京上海等城市流动 , 寻找更多机会 , 我们在成都本地创造这样一个戏剧平台 , 能够吸引更多人才留在成都 , 培养成都戏剧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 。 ”

  这里曾经是老厂房 。 2017年 , 成都繁星戏剧村项目正式签约落户成华区东郊记忆·成都国际时尚产业园 。 这个“村”的设想 , 是做成一个集剧场、戏剧创作、驻场演出、文创设计及消费、音乐空间等于一体的剧场聚落 。

  繁星戏剧村将这里视作戏剧产业化的“试验田” 。 “在北京、上海 , 得益于受众群体规模 , 靠大众对于戏剧作品的热爱可以运转起整个市场环境 。 对全国其他城市来说 , 戏剧观众群体成长潜力还很大 , ”李美姝介绍 , 繁星戏剧村在成都的一个尝试就是将戏剧产业化 , “我们在成都通过’戏外’的形式 , 将商业化的逻辑带入整个戏剧产业链中 , 通过文创、IP等形式 , 面向不只是喜欢戏剧的人 , 拓展更大的受众圈层 。 ”

  从音乐剧到音乐会

  《金沙》变身 面向更多的市民

  在“炉”剧场外的文创产品区 , 采访人员见到了北京繁星戏剧村文创总监蒙戈 , 他介绍 , 未来成都繁星戏剧村的文创内容将突出本地化 。 “作为一个外来戏剧文化品牌 , 未来我们将着重培养成都本地的创新能力 , 以戏剧邂逅 , 实现戏剧文化和本地生活的融会贯通 。 ”

  事实上 , 总部位于北京的繁星将成都作为国内市场开拓的第一站 , 不无理由 。 大麦网曾发布的《戏剧演出市场报告》中就有数据显示 , 成都已成为“戏剧第四城”:2018年票房收入超5600万元 , 仅次于北京、上海、杭州;戏剧观众达到11万人次 , 其中女性观众占71% , 居全国之首 。

  放眼成都本地文化市场 , 戏剧、话剧、音乐剧是近两年出现的热词 , 也是今年“十一”期间的热点领域 。 假期中 , 成都演艺集团举办的音乐会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前来欣赏 , 每场都能达到75%的上座率上限 。

  成都演艺集团也在尝试“破圈” 。 音乐会《金沙》预计将在跨年期间和市民见面 , 从音乐剧到音乐会 , 是成都演艺集团的一次“破圈”尝试 。

  “《金沙》中的歌曲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 此次音乐会跳出了音乐剧的形式范围 , 面向更广的音乐爱好者 , 是我们的一个创新性尝试 。 ”成都演艺集团宣传部门负责人李湉孟表示 , 成都文化市场的形式多样 , 涵盖戏剧、音乐会等形式 , 成都演艺集团也将利用自身文化资源 , 创新艺术形式、拓展受众范围 , 带给更多市民优秀文化作品 。

  “事实上 , 戏剧的风格是多种多样的 , 我们也需要更多品类的戏剧形式 , 而不是可以迎合某一群体的需求 。 ”金沙剧场艺术总监杨羚透露 , 接下来金沙剧场还会立足四川本地元素 , 继续创作更多富有特色的戏剧节目 。

  “戏剧文化市场还有很多值得打磨和钻研的部分 , ”杨羚表示 , 提高戏剧文化的影响力还是围绕内容质量展开 , “在戏剧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内容为王’ , 只有内容上能够打动人 , 才有影响更多人的力量 。 目前成都市场上的戏剧作品依然存在良莠不齐和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 , 克服这些问题 , 需要对艺术内容、艺术形式的思考 , 以及对作品反复打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