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凌超:从宋代建窑建盏的釉色看黑釉之雅( 二 )


深入探鹧鸪斑建盏 , 可以继续进行细分 , 根据整体斑纹分布可以分为正点鹧鸪斑、油滴鹧鸪斑和曜变鹧鸪斑 , 根据白斑的形状可以分为圆形鹧鸪斑和乱卵圆形鹧鸪斑 。 正圆鹧鸪斑建盏的斑点多为纯白色和银白色 , 和鹧鸪鸟的白斑相似 , 油滴鹧鸪斑的斑点多为银灰色、灰褐色 , 像沸腾的油滴在锅中起舞 , 大小不一 , 分布随意 , 曜变鹧鸪斑的颜色呈弱青紫光色 , 是一种神秘的颜色 , 十分耀眼 。
 《紫金油滴》鹧鸪斑的烧造技术比较特殊 , 有学者考察之后提出以下观点 , 浮萍机理是烧制鹧鸪斑建盏的主要方式 。 在1300℃的高温中持续煅烧 , 这时候釉面的铁物质开始从釉主体中分离出来 , 浮于表面 , 随时间推移抱团聚集凝成一块 。 煅烧结束后开始降温冷却 , 这时候釉主体、温度和气氛环境三者共同作用 , 将抱团中的铁析晶体冷却析出鹧鸪斑纹 。 还原气氛过浓和过淡 , 斑点的颜色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 含铁量过多过少 , 都不能析出鹧鸪斑的晶面形状 。 在1988年福建博物馆出土了一块鹧鸪斑建盏 , 这块残片上的白斑釉色较浓 , 斑点从内到外越来越稀疏 , 将白斑放大看 , 中间又比四周更为浓稠 , 所以学者认为鹧鸪白斑应该是二次上釉烧造而成的 , 二次上釉的釉面较厚 , 可以减缓流动性 , 可以增加其吸附性保持白斑的圆润形状 。 也有学者认为二次上釉的白斑容易脱落 , 并且从建盏几百年的烧造技艺的传承历史来看 , 二次上釉并非建盏的传统 。 还有人认为二次烧造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燃料 , 长久以来 , 只能满足小部分高端人群的需要 , 不利于批量生产 , 所以这种斑纹应该是自然形成 , 极为稀少 , 是窑中瑰宝 。 用鹧鸪斑建盏斗茶时 , 盏中白斑和乳白色的茶沫在光线下相互交织 , 斑驳点点 , 它们在茶汤中灵动飞舞 , 有绢丝般的质感 , 极富写意性的艺术形态 , 宁静淡雅 , 彰显造化之功 。
四、油滴盏

油滴盏和鹧鸪斑有相似之处 , 一般认为 , 油滴盏的斑点更像油滴状 , 在十四世纪末十五世纪初的日本文献中有提及“油滴”一词 , “油滴”建盏是仅次于“曜变”的一种建盏 。 油滴盏有金油滴和银油滴之分 , 斑点大小不一 , 随机分布 。 金油滴鹧鸪斑可以算是建盏中十分珍贵的品种 , 结晶斑偏向金色 , 宛如金色小花在釉面绽放 , 富丽堂皇 。
有考古学家发现 , 油滴釉是油料中的气泡爆裂之后呈现的斑纹 , 这种技术至今也很难复制 , 残片中也极少看到油滴盏 , 目前的油滴釉建盏可能只有在日本等国的收藏品种能看见 。 日本静嘉堂文库馆藏着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宋代油滴建盏 , 这只撇口盏是我口径超过了19cm , 器型周正 , 线条优美 , 口大腹小 , 给人稳重之感 , 釉面以黑色为底色 , 黑色地上分布着油滴状的白斑 , 止釉线处釉色十分肥 , 还带有釉泪 。 李达教授认为 , 油滴盏上的斑点呈卵状 , 是因为烧成温度高 , 釉料流动性强 , 包裹团受向下的力而变形 。 日本这只油滴建盏口沿处的斑点呈金色 , 内壁为银色 , 一旦茶汤入盏 , 整个盏开始绽放富有层次感的变化之美 , 令人醉意陶陶 。
 《聚宝盆》五、曜变盏
在日本《佛日庵公物目录》中提到“曜变”一词 , “曜”则是“耀” , 有闪烁光耀的含义 , “曜变”则是釉面光泽的多变 。 曜变盏是建盏众多斑纹中最为珍贵的种类 , 釉面有不规则圆点 , 泛着耀眼的蓝光 , 曜变汇聚了日月星辰的光辉 , 釉面深邃幽秘 , 看似波澜不惊 , 实则又蕴含波涛汹涌的气势 。传世的曜变盏极少 , 目前为人们所知的曜变盏只有日本收藏的三件 , 分别藏于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藤田美术馆以及龙光院 , 其中举世闻名的“稻叶天目”便是一只曜变盏 , 号称“天下第一宝碗” 。 这只曜变天目泛着神秘的光彩 , 并且随着观察角度的变化 , 斑纹光环的颜色也会随着变幻 , 垂直观察时为蓝光 , 斜看时又散发金光 , 宛如浩瀚的宇宙 , 十分妖异夺目 。
曜变建盏的烧制过程中 , 需要土与火的完美配合 , 有学者发现 , 曜变盏斑纹的光彩多变是因为它上面有一层薄膜 , 所以 , 烧制曜变的还原剂种类、剂量、还原时间十分重要 , 形成彩光釉面才能出现曜变的奇观 , 失之毫厘便不能得到这稀世珍宝 。
六、结语
黑釉瓷器最耀眼的时代便是宋朝 , 建窑建盏又代表宋代黑釉最高水平 , 一窑一世界 , 斑纹皆为天然形成的 , 可遇不可求 。 建盏有温润的釉面和澄澈的釉光 , 使黑釉变得绚丽多姿 , 古风韵味更加浓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