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网络抽奖骗局多 消费陷阱须警惕

网络抽奖骗局多 消费陷阱须警惕
本报采访人员 李万祥
相信不少消费者都有这样的体验:每次网络抽奖,转盘指针总会划过手机、话费等很有吸引力的奖品,最终落在了商家优惠券、买保险、报培训班等奖项上,实际指向了下一次消费 。
类似的案例也常在实体店中发生 。 例如,近日执法人员对某珠宝商行实地检查时发现,该商行向消费者提供的抵用券中奖金额均为3000元,而其经销的珠宝玉石标价均在3000元以上,且从未以标价价格出售过商品 。 其实,商家所有的抵用券都是“抵用3000元” 。 这种行为最终受到了依法惩治 。
为了引诱消费者购买商品,商家向消费者谎称是因运气好才刮到此券 。 网络抽奖“逢抽必中”与此如出一辙 。
近年来,抽奖套路越来越多,有的线下商家提前聘请部分“托儿”,现场参与抽奖活动;有的线上公众号为吸引消费者参与,刻意编造中奖产品等;有的商家还刻意使用第三方软件随意设置抽奖的奖项、概率……于是,部分消费者经受不了奖品的诱惑,被商家忽悠 。 有的甚至点击使用了获得优惠券购买了相关产品,结果发现被骗 。
相关技术人员揭秘称,抽奖结果都是提前设定好的 。 这种抽奖软件开发很简单,有固定模板,奖品内容以及中奖概率都可在后台设置操作 。 看似是“擦肩而过”,其实是蓄谋已久;看似商家促销,其实是以次充好 。
因此,所谓的网络抽奖不过是变相售卖营销,是一种诱导消费者为伪劣产品买单的恶劣行为 。 专家提醒,网络抽奖套路多,消费陷阱须警惕 。 这种以抽奖之名行营销之实的行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误导消费者,把消费者引流到了别的平台,如果消费者发生购买行为,产品质量和售后都难以保证 。
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 。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3倍 。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网络抽奖骗局多 消费陷阱须警惕】这里所说的欺诈,既包括故意告知消费者虚假情况的行为,也包括故意隐瞒真实情况使消费者陷入认识错误的情形 。 北京市地平线律师事务所律师胡永平表示,缺乏监督的抽奖活动,企业可以造假,消费者不易察觉,即便知道被骗也没有证据证明 。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网络抽奖骗局多 消费陷阱须警惕】专家提醒,消费者不要相信“天上掉馅饼”的好事,遇到抽奖活动需要谨慎,不要盲目参与类似的“抽奖”活动 。 如果通过平台购物,一定要提高警惕,谨防上当 。 “宣传的商品和拿到手的商品不一致,如果证据充分可以向消协投诉或去法院起诉 。 ”胡永平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