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时代报告剧《在一起》,还原十个真实的抗疫故事( 二 )


【故事|时代报告剧《在一起》,还原十个真实的抗疫故事】首先 , 作为电视剧的叙事方式 , 两集为一个单元的短篇幅很难叙述出一个完整、跌宕起伏又打动人心的故事;其次 , 突出不同单元故事之间的风格与特色 , 避免带来观看疲劳 , 也成为一个难题 。 因此 , 全剧统一在纪实风格的基础上 , 又力求呈现出丰富的类型特色和鲜明的风格 。 有相对冰冷客观的《救护者》和《生命的拐点》 , 也有非常接地气、充满烟火气的《摆渡人》和《武汉人》 , 还有相对温暖明亮的《我叫大连》和《方舱》……尤其是《救护者》 , 长镜头之流畅、医疗细节之严谨、现实环境之还原都备受好评 。
谈及拍摄感受 , 导演曹盾说:“这次拍摄《救护者》 , 需要我们在很短的时间里学习大量的专业知识 , 参考医生给我们提的建议 , 哪怕一个细小的动作、一个操作流程都必须符合专业标准 。 我觉得这是比较难的 , 但是最终我们都克服了 。 ”整部剧呈现出的纪实风格 , 也源于主创们在前期进行了大量的采访调研 。 在剧本集中创作的三、四月份 , 编剧六六冒险进入武汉采访并收集素材 , 其他编剧也通过远程采访等方式对大量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主演靳东、陈数等都与原型人物进行了面对面交流 , 最直观的感触成为他们在塑造角色时的珍贵情感体验 。
3 快速创作 , 反映现实展现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
时代报告剧《在一起》的创作 , 是一场中国影视力量与时间的赛跑 。 创作团队从今年2月的火速成军 , 到4月第一个故事开机、5月与6月的集中拍摄 , 再到8月的全剧杀青——历经了7个月艰苦而又充满激情的创作 。 《在一起》从一个创意 , 到如今呈现的十个丰满、催人泪下的故事 , 不仅是对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实践 , 也是影视工作者对抗疫英雄的致敬 。
尤其是在拍摄《我叫大连》和《武汉人》单元时 , 正值北京疫情反弹 , 在严峻的防控形势下 , 剧组一方面要克服防控工作带来的种种限制;另一方面要做好剧组内的疫情防控 。 这种排除万难的精神 , 凸显了影视行业的使命与担当 , 展现了影视从业人员的精神风貌 。
《在一起》是现实与艺术的高度融合 , 通过镜头展现真实、平凡与感动 , 还原了一个又一个朴实而感人的抗疫故事 , “真实”成为被观众讨论最多的共识 。 《武汉人》《摆渡人》等单元选择以基层社区工作者与外卖小哥这些最普通的人为主角 , 在疫情期间他们可能并不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 但这份特殊时期的无私坚守、互爱互助 , 恰恰展现了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 。 注重用细节塑造人物 , 打动观众 , 也是《在一起》的另一大特色 。
倪妮在采访中说:“医护人员在一线工作需要长期穿防护服、戴口罩和护目镜 , 一戴可能就是6到8个小时 , 脸上会有压痕 , 长期往复几个月都是这个状态 。 当时我们参考了很多图片 , 我和蒋欣在不拍戏的时候 , 也会戴上护目镜 , 希望尽量真实地展现一线医护工作者的样子 。 ”
孙昊介绍:“为符合抗疫期间医护人员的真实状态 , 剧中饰演医护人员的演员选择素颜出镜 , 脸上的口罩和护目镜痕迹甚至清晰可见 , 不刻意煽情 , 却又能让人潸然泪下 。 ”
除展示剧中人物勇敢、善良的一面 , 《在一起》还通过镜头语言展现了他们作为普通人面对疫情 , 会害怕、想逃离、有情绪、有脾气的真实一面 , 人物更加鲜活立体 。
作为一部“短平快”的时代报告剧 , 在创作推进过程中 , 《在一起》也不断根据疫情的发展和最新的情况进行调整 。 《我叫大连》单元 , 原型人物在近期大连出现零星病例时再次加入到抗疫一线的战斗中 , 剧组为此专门在关机后又加拍了“重当志愿者”的情节;《口罩》单元 , 将全剧的故事线延伸到“复工复产”的阶段 , 最大化体现了抗疫的实时进展 。
(来源:《光明日报》2020年10月9日09版 采访人员 牛梦笛 通讯员 储平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