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柏林“共享图书”的N种方式
【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采访人员 王娟】说到“图书共享” , 我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图书馆 。 德国人热爱阅读、尊重书籍 , 首都柏林拥有国家图书馆、中央和州图书馆、各城区图书馆以及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图书馆等众多面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图书馆 。 但如果我们不谈包罗万象、严谨治学的图书馆 , 只放眼轻松休闲的日常生活的话 , 其实还能在柏林发现N种共享图书的特别方式 , 它们使读书这件看似平凡无奇的事变得更浪漫、更有温度、更具仪式感、更富乐趣 。
文章图片
图书漂流:无脚之书也能行走世界
近期 , 笔者在柏林的倍倍尔广场上拾到一本东德时代出版的童书 , 原以为是哪个粗心的爱书人不小心弄丢的 , 但翻开扉页发现内侧贴着一张小小的告示——告诉拾到它的人 , 这是一本正在“漂流”中的书 。 “图书漂流”起源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欧洲 , 人们将自己不再需要的旧书放到公共场所 , 让其他人拾得并阅读 , 而后书籍从新主人手中再次获得自由 , 继续寻找下一个愿意读它的人 , 通过这样的方式使书架上的闲置书籍重获新生 。
倍倍尔广场与“书籍”有着密切关系 。 1933年 , 德国纳粹在此焚烧了大约两万本书 , 主要是关于犹太、和平主义、宗教、古典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等内容的图书 , 德国著名作家托马斯·曼、海因里希·海涅、西格蒙特·弗洛伊德、卡尔·马克思的作品都赫然在列 。 今天 , 在广场中央的地下设有一个纪念空间 , 透过玻璃地板可以看到里面摆着空空如也的白色书架 , 刚好是容纳两万本书的空间 , 而笔者拾到的漂流图书同样是以纪念这段骇人听闻的历史事件为目的 。 此外 , 倍倍尔广场西侧还坐落着洪堡大学法学院的老图书馆 。 每年3月 , 广场上都会举办在德语国家广受欢迎的“城市阅读”公益品牌活动 。
2001年 , 在美国创建了名为“图书漂流”的社交性质的网站 , 现有近8万名德国注册用户 , 并开辟了德文界面 。 该网站将阅读过同一本书的人们联系在一起 , 读者可以通过自己拾到的漂流书的编号 , 追踪一本书的完整漂流轨迹 , 也可以撰写笔记或分享心得 , 与其他志趣相投的读者进行交流 。 现在有上千万本图书正在全世界130多个国家旅行中 , 德国是继美国之后漂流图书最多的国家 。 在柏林 , 除了倍倍尔广场 , 图书也会在其他很多地方漂流 , 比如柏林地铁上 。
公共书柜:电话亭变身图书馆
到过柏林的人应该对街头的公共书柜不陌生 , 它们是由废旧的老式电话亭改造而成的微型图书馆 , 透明玻璃门里的架子上摆满了形形色色的旧书籍 。 “图书电话亭”是柏林教育、就业和文化可持续发展协会于2010年开发的青年职业教育项目 , 至今已在柏林设立了20个这样的书柜 , 由150多位社会工作者进行管理 。 公共书柜的使用是免费和匿名的 , 市民们既可以将不需要的书籍自愿捐赠和分享到书柜中 , 也可以随时挑选喜欢的书籍带走 , 而且允许将书保留在家中或转赠他人 , 不必归还回原处 。 因为没有严格的借阅或交换制度 , 所以书籍的维护和运转还要依靠市民的公共意识 。
笔者每次路过公共书柜时 , 都会习惯性地打开门快速浏览一下书架 , 如果恰好有感兴趣的书就带回家 , 再把看完的书放回书柜 。 值得一提的是 , 笔者经常在离家很近的一个公共书柜看到一位穿着破旧邋遢的流浪汉 , 他总是在傍晚街上人不多的时候出现 , 把挑好的书放进随身带着的脏兮兮的口袋 , 然后到附近的长椅上坐下 , 借着路灯昏暗的光线认真翻看 。 一个风餐露宿、居无定所的人 , 却仍然对阅读抱有极大热情 , 这样的情景无法不令人动容 。
在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大行其道的今天 , 公用电话亭早已失去昔日的功能 , 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 , 而繁忙的工作和快节奏的生活也让人们没有时间或是很难沉下心来读一本书 。 于是 , 将老电话亭和旧书这两件事物相结合 , 就诞生了颇具创意的公共书柜 , 不仅为那些对纸质书情有独钟的人提供了便捷的阅读场所 , 也能够唤起人们充分利用旧物的环保理念 。
- 王者荣耀|别再嫌弃李小龙皮肤了,变身特效不叫麒麟,完整版获取方式感人!
- 北京晚报|疫情下澳洲代购店倒闭,奶粉滞销,澳媒发现:中国人消费方式变了
- 数字货币|四大银行正式宣布!新型支付方式或将取代微信?不联网也能用
- 菜鸟驿站:试点消费者自主选择收件方式 6400万人已体验
- |秋冬的正确打开方式就是先画个枫叶妆吖
- 健康尊享,营养启航,光明随心订携手天猫定义新鲜生活方式
- 新民晚报|国家统计局:第7次全国人口普查已启动 今年首次采用电子填报方式
- 上海市审计局网站|嘉定区纪委监委到区审计局调研巡审联动新方式
- 游戏里的一把刀|DNF史诗灵魂获得方式全方位整理 拍卖行买买买快速获取
- 成都商报|中央首次以清单批量授权方式赋予地方改革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