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降价保质、患者负担减轻 药品集采带来哪些实惠?( 二 )


不再“唯低价是取”
高质量要求的入围门槛意味着即使中选药品价格低 , 质量也有保证
每片0.15元的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每片0.034元的对乙酰氨基酚片、每片0.014元的卡托普利片、每片0.015元的盐酸二甲双胍片……一些中选药品价格低至1毛钱、1分钱 , 质量是否可靠?这种集采是不是回到“唯低价是取”的老路?
上海市医保局价采处处长龚波说 , “4+7”试点中 , 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企业不多 , 加上采购试点范围不大 , 为体现带量规模效应 , 因此只有报价最低的药品获得中选资格 。 但从全国扩围集采开始 , 品种品规增加 , 采购量扩大到全国 , 根据市场竞争格局确定最大可中选企业数量 , 在第三批集采中 , 一个品种的最大可中选企业扩大到8家 。 参与集采的药品是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 , 质量水平高 , 这种情况下的中标不同于以往不区分质量层次的“唯低价是取” 。 高质量要求的入围门槛也意味着即使中选药品价格低 , 质量也有保证 。
采访人员采访了一些原来用原研药后来换中选仿制药的患者 。 在上海市五里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诊室 , 服用拜唐苹10多年的林大爷正在开药 。 上个月 , 林大爷换了集采中选药品 。 “一开始害怕效果不好 , 先开了一盒 , 一试还不错 , 就选了 。 ”林大爷说 。
五里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黄雷介绍 , 目前医院用的国家集采药品有26种 , 苯磺酸氨氯地平、阿卡波糖分别作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常用药 , 虽然不再是原研药 , 但每天都能开出200多盒 。 “这些药品用量大 , 降幅也大 , 换药之后效果不错 , 受到患者的欢迎 。 ”今年4月20日是第二批集采药品落地第一天 , 不少患者当天专门到医院买药 。
对于一些药品降到“超低价” , 专家分析 , 一些小企业在用“超低价”博取中选几率 , 是因为不中就死 , 中了还能活下来 , 但如果后续没有新品种跟进 , 仍很难存活 。 相较之下 , 大企业越来越理性 , 它们成本控制得好 , 质量有保证 , 产品线也稳定 , 随着市场业态的优化 , 它们会从中胜出 , 赢得市场 。
有人提出 , 如此低的价格 , 企业利润空间太小 , 会影响创新 。 多家企业表示 , 仿制药不涉及研发成本 , 所以相对来说成本非常低 。 在很多国家 , 仿制药都是薄利多销的 。 要不要降价换市场 , 企业有自身的战略考虑 。
对企业来说 , 仿制药与创新药是两个体系 , 不可能靠卖仿制药去赚回研发创新药的钱 。 从国际经验来看 , 创新药的融资很少是靠仿制药利润来填补的 , 更多还是靠资本市场比如风投、股市等渠道融资 。
在第三批集采中 , 江苏豪森药业有6个产品参与投标 , 5个产品中选 。 在三批集采中 , 豪森多个产品大幅降价中选 , 但并没有影响创新步伐 。 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 集采规则越来越完善 , 医院执行到位 , 实际用量远远大于报量 , 给了企业很大的信心 。 企业积极向创新型企业转型 , 目前有降糖、肿瘤、血液类等领域几个1.1类创新药等待上市 。
“专利悬崖”出现了
带量集采让过了专利期的原研药无法维持高价 , 价格大幅下降 , 患者买得起大牌药了
在这几轮集采中 , 一些高价原研药接连遭遇“专利悬崖” , 有人喊原研药要在集采中“撤退” 。 然而 , 事实上并非如此 。
原研药“专利悬崖”首次出现是在2018年12月“4+7”试点 。 当时 , 原研药吉非替尼报出了547元的全球最低价 , 比原价下降76% 。 在业内看来这不仅仅是降价 , 而是开启了原研药“专利悬崖”的新药价时代 。
“专利悬崖”是指原研药专利到期后 , 由于仿制药品出现导致价格大幅下降的现象 。 在我国 , 很多专利药品到期后 , 仿制药品迟迟未能出现 。 即使出现也因为没有一致性评价质量认证 , 在招标时无法确认仿制药质量层次 , 带量采购没有真正落实 , 因此过了专利期的原研药仍然维持高药价 , 并占据较大市场份额 。 仿制药无法替代原研药 , 患者的用药负担居高不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