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嘉定|他百余本日记里 刻满了时代的印记
:原题为_上海嘉定|他百余本日记里 刻满了时代的印记。
【上海嘉定|他百余本日记里 刻满了时代的印记】泛黄的硬纸板 , 被时间淡化的字迹……翻开外冈镇“老大人”创始人龚学清的日记 , 里面不间断地记录着自1963年起的50多年间 , 国和家、集体和个人的历史变迁、兴衰荣辱 。 “有国才有家 , 就好似大河里水宽了 , 井水才会上涨 , 国家富强了 , 我们的生活才能跟着好起来 。 ”他笑着说道 。
文章图片
为苦闷迷茫的生活寻找一个出口 , 这是龚学清开始记日记的初衷 。 1963年 , 龚学清高中毕业后回家务农 , 从那时起 , 他就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 , “因为那时我已经结婚了 , 继续读书并不适合我 , 所以没有考大学 , 而是回大队务农挣工分 。 ”
从学生到农民的转变 , 让他极不适应 , 锄草、施肥、插秧、育苗等都要从头学起 , 起早贪黑、浑身酸痛让他这个读书人感到彷徨无助 。 一天晚上 , 睡不着的龚学清爬了起来 , 开始记录心中所思所想 。 “写着写着 , 感觉心里舒服多了 , 也能睡着了 。 ”自此以后 , 他几乎每晚都会腾出半个多小时记日记 。 而这一写就是57年 , 百余本日记 , 除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因为种种原因遗失或销毁 , 如今保留下来的有近60本 。
文章图片
“皇都今天发工资 , 老伴拿了560元 。 蛮好了 , 一个50多岁的人和小伙子拿差不多的工资 , 已经很满足了 。 ”1995年12月9日的日记中 , 龚学清写道 。 他的老伴当时在外冈镇属经济组织——上海皇都经济发展中心工作 。 “1995年时 , 560元的月工资已经算高了 , 但和现在没法比了 , 年轻人月薪上万、甚至几万的都不算稀奇了 , 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 生活水平提高得太快了 。 ” 龚学清说 。
龚学清幼年时家庭条件艰苦 , 当时他们一家八口住在半间七路头的小屋里 , 十分简陋 。 后来龚学清陆续经历了翻新房屋、教师福利分房、农民相对集中居住 , 后来终于搬进属于自家的两室一厅 。 儿女们相继成家立业后 , 随着第三、第四代的到来 , 又过上了含饴弄孙的欢乐时光 。 龚学清在当时的日记中感慨道:“宅基地置换 , 农民把它当成了土改后的第二次翻身 , 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家家户户成了百万富翁 , 以后晚年生活丰衣足食 , 不愁吃穿了 。 ”
文章图片
2009年 , 退休后的龚学清参与建立了外冈镇“老大人”(嘉定农村对威望较高、阅历丰富、办事公道的长者的尊称)志愿者团队 , 每天在社区里“料理”家长里短 , 日记内容也开始发生变化 。
“有几个居民反映 , 小区新增停车位后每年要收费 , 他们不接受……”2003年 , 小区刚建成时 , 有车的家庭还是较少数 , 当时既没固定车位也不收费 。 几年后 , 随着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 , 小区内有了固定车位 , 并收取一定的停车费 , 一些居民对此表示难以接受 , 最后通过龚学清再三劝导 , 居民们逐渐认可接受 。
从最初的婚姻纠纷、邻里矛盾到如今的房产分配问题、公共服务需求增加等 , 居民对生活的关注点在逐渐转变 。 “从这些‘家长里短’里也不难看出 , 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 , 不过‘小康生活’可不光是物质生活的丰富 , 我们的精神面貌也得跟得上 。 ”龚学清乐呵地说 。
在最近的日记中龚学清写道:“看着祖国几十年来的沧桑巨变 , 内心充满了自豪 。 享受着祖国发展红利的我们 , 要心怀感恩 , 继续做好‘老大人’ , 上为党委政府分忧 , 下为百姓群众解难 。 ”
- 上海市民政局网站|“勤俭为荣承家风 携手幸福伴一生”,松江区举办传统中式集体婚礼
- 周到|复盘上海德比首回合 上港如何破申花的密集防守
- 人民日报客户端上海频道|进博会看点|服贸展区设5大板块,非银金融机构首次参展
- 人民日报客户端上海频道|《1921》献礼建党100周年 定档2021年7月1日
- 上海市民政局网站|市民政局举办2020年市级社会服务机构等级评估动员培训暨现场观摩会
- 东方网|上海今天又有2例确诊病例痊愈出院,累计治愈出院1013例
- 上海热线军事|外媒:三战风险极大,一发不可收拾!亚美尼亚导弹轰炸伊朗大军
- 上海热线|菅义伟携军售协议出访越南:又想拿南海做文章,野心终于藏不住了
- 东方网|上海交大设计学院专业硕士(国际)项目全面启动
- 上海宝山|继承文化遗产、打造文化地标 “行知读书会”两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