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愁,是生命在自我观照时的轻声叹息丨周末读诗( 二 )

让我们先逛逛这座词语的花园:凌波 , 横塘 , 目送 , 芳尘 , 锦瑟 , 年华 , 月桥 , 花院 , 锁窗 , 朱户 , 碧云 , 蘅皋 , 彩笔 , 闲愁 , 烟草 , 风絮 , 梅子 , 雨……

这些闻得见香气的词语 , 经过如梦似幻地编织 , 就成了一个美丽的乌托邦 。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 , 人类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 人和诗本来是分不开的 , 诗是我们生命的原乡 , 后因各种原因人与诗分开 。 诗就像月亮 , 你爱看不看 , 月亮都在天上 。 诗也从未离开过人 , 只要还有语言 , 我们就能重返诗意生存的家园 。


哀愁,是生命在自我观照时的轻声叹息丨周末读诗

资讯频道http://zixun.iweiba.cn/list-1.html

文伯仁《金陵十八景之莫愁湖》

哀愁,是生命在自我观照时的轻声叹息丨周末读诗。画出哀愁的样子

《青玉案》隐约勾勒出一个人 , 或许是作者的化身 , 他对一个女子可望而不可及的爱情 。 那女子或坐在船上 , 或走在路上 , 总之她很轻盈 , 恍若曹植《洛神赋》中的仙子 。 惊鸿一瞥 , 惹起相思 , 于是痴望 , 于是遐想 , 于是生出满世界的闲愁 。

似乎什么也没发生 , 姓名住处一概不知 , 像一朵云从天空飘过 , 简直不能称之为“爱情” 。 为了一个影子 , 没完没了的单相思 , 我们现代人会问:“值不值?”值不值得 , 有没有用 , 是工具理性时代的典型思维 。 没办法 , 每个人都很忙 , 每个人的时间都很宝贵 , 不能这样毫无效益地浪费 。 然而或许有人会为影子写一首诗 , 而更多的人也会喜欢读这样的诗 。

为什么?因为诗弥补了现实的缺失 , 诗可以重新塑造我们的现实 , 哪怕只是在精神层面上 。

这首词的点睛之笔在于最后一问:“试问闲愁都几许?”抒情主人公自己也知道 , 这样的单相思只是闲愁 。 所谓“闲愁” , 即莫名的、没用的、漫无目的、挥之不去的一种哀愁 。

“试问” , 作者在沉吟 , 怎么把闲愁描述出来呢?如果说“很多”或“很重” , 仍是抽象的 , 不能唤起别人甚至自己的感觉 , 而且无法传达出“闲”的质感 。

把抽象的无形的感觉具象化 , 是诗歌最重要的一个特性 。 我们可以借形象来暗示或比喻 , 比如将哀愁比作秋雨 , 或苍茫的暮色 , 或一只走丢的鞋子 , 等等 。

诗人在最后一行 , 不仅画出了哀愁的质感和形象 , 还画出了它如何蔓延、变形并生长 。 “一川烟草 , 满城风絮 , 梅子黄时雨” , 烟草、风絮、梅雨 , 这些貌似无关的事物 , 无不染上了相思 , 传达出“闲愁”的质感 。 烟草 , 取其虚幻;风絮 , 取其撩乱;梅雨 , 取其缠绵 。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 又画出哀愁在空间上的弥漫 , 而三者又具时间次第 , 时序改变 , 闲愁依然 , 随物而迁 , 且愈加伤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