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历史网|什么是考据学?对古籍加以整理、校勘、注疏、辑佚等

考据学 , 是一种治学方法 , 又称为考证学或朴学 , 主要的工作是对古籍加以整理、校勘、注疏、辑佚等 。 对于考据学 , 梁启超在“概论”中有几句扼要的话:其治学之根本方法 , 在“实事求是” , “无证不信” 。 其研究范围 , 以经学为中心 , 而衍及小学、音韵、史学、天算、水地、典章制度、金石、校勘、辑佚 , 等等 。 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 , 一起来看看吧!
发展概况
【趣历史网|什么是考据学?对古籍加以整理、校勘、注疏、辑佚等】在中国学术史上 , 考据学同所谓汉学是密切联系的 , 是汉学家所使用的治学主要方法 。 汉学是对宋学的一种反动 , 滥觞于明末清初 , 大盛于乾嘉时代 , 考据学大体也是这样 。
考据学产生在明代中后期 , “它与清代考据学不论从时间的前后衔接 , 还是从学术思想、治学方法及学术成果的继承和发扬上来说 , 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
趣历史网|什么是考据学?对古籍加以整理、校勘、注疏、辑佚等
文章图片
清代考证学得到了迅速发展 , 全盛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惠栋、戴震、段玉裁、王引之、王念孙 , 等等 , 考证方法大同小异 。 到了章学诚 , 又提出了“六经皆史”的论点 , 又前进一步 。
产生原因
学者尝以为清代考据学之兴盛缘於清初的文字狱政策 。 清代考据学与文字狱的关系问题 , 很多学者认为 , 清人从事考据学是为了逃避文字狱的迫害而躲入故纸堆中 。 较早持这种观点的有章太炎、梁启超等一代大家 , 鲁迅、范文澜、翦伯赞、郭沫若、郑天挺等先生都持类似的看法 , 文字狱成因说几成定论 。 例如孟森说:“乾隆以来多朴学 , 知人论世之文 , 易触时忌 , 一概不敢从事 , 移其心力 , 毕注於经学 , 毕注於名物训诂之考订 , 所成就亦超出前儒之上 。 ”(《明清史讲义》) 。 萧一山说:“有民族思想的学者 , 在异族的钤制政策下 , 不甘心作无耻的应声虫 , 又不敢作激烈的革命党 , 自由研究学问 , 也怕横撄文网 , 那还有甚么办法?只好'明哲保身' , '尚友古人' , 向故纸堆里去钻了 。 ”(《清史》)
作用及影响
关于清代考据学对后世的作用和影响 , 有些学者认为 , 考据学“了无益处”、“究复何用” , 完全否认考据学的价值和对后世的贡献 。 实际情况到底怎样呢?我们知道 , 清代考据学者不仅对传统儒家经典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研究 , 而且还对诸子百家、史部、集部等更大范围内的传统文化典籍进行了清理和爬梳 。 他们通过校勘、辨伪、辑佚、注疏、考订史实等多种手段 , 对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化典籍做了去伪存真、正本清源的工作 , 使许多面目全非、久已散佚、真伪混杂的文献基本恢复了本来面目 , 使许多晦涩深奥、不能卒读的典籍 , 大体可供阅读研究 。
趣历史网|什么是考据学?对古籍加以整理、校勘、注疏、辑佚等
文章图片
如果没有清代考据学者的整理与研究 , 近现代学者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 , 不知要走多少弯路 , 耗费多少精力 。 尽管其研究和整理尚未能进入理性的批判与反思这一层 , 但他们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较为翔实可信的资料 。 诚如郭沫若所说:“欲论古人或研究古史 , 而不从事考据 , 或利用清儒成绩 , 是舍路而不由 。 ”
的确 , 清代考据学是研究传统文化学术最基本的方法 。 不论是近代学者 , 还是现代学者 , 无论其承认也好 , 讳言也好 , 只要是以我国传统文化典籍为研究领域或研究对象的 , 都或多或少地要运用清代考据学的成果和方法 ,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 近代学者对清代考据成果和考据方法的广泛运用和借鉴 , 充分说明了考据学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
特别是清代考据学所具有的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怀疑否定的批判精神、敢于超越前人的创造精神 , 以及“不攘人之美”、反对抄袭的学术规范 , 对于我们今天从事学术研究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 正如梁启超所言:“考证学直至今日还未曾破产 , 而且转到别个方面和各种社会科学会发生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