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晟|去杠杆政策持续发力,踩线的房企何去何从

房地产行业多年垒起的债务冰山 , 正在强力监管之下 , 开始缓慢消融 。
消息显示 , 在8月中下旬12家试点房企参与“三道红线”调研会的同一时间段(详情请参阅第一财经8月28日报道《融资新规渐行渐近 , 房企举债也将“一企一策” 》) , 国内房地产债券审批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 房企以新还旧的发债申请只能获得8.5折的批准 。 此举意味着 , 旧债15%的缺口 , 将必须由房企自有资金予以偿还 。
“如果说三道红线是高杠杆房企的监管新规则 , 那么债券打折 , 就是针对所有企业融资的收缩 。 ”一家上市房企CFO向第一财经采访人员表示 。
监管机构一系列举措 , 对房地产行业产生一定冲击 。 企业内部 , 财务部门则忙于自查自纠寻找尽快合规之道 。
以头部房企恒大中国(03333.HK)为例 , 其已公开宣称要降负债率、降负债总额 。 日前 , 该集团还率先吹响新一轮促销卖房回笼资金的号角 , 最大销售优惠幅度下调至7折 , 创该集团营销折扣新低 。
据了解 , 过去两周以来 , 大部分公司都对照三道红线的几个指标进行了研究 , 并相应制定达标之策 。 总体趋势还是要降负债率 , 一是销售回款还债降债务总额 , 二是通过配股、分拆业务上市等方式做大权益 。 总之各自都在想办法以适应新的监管规则 。
尽管房地产融资新规尚未在全行业铺开 , 接受监督指导的只是部分试点房企 , 但这足以让外界领悟到防控房地产债务风险的意图 。 一位房企高管透露:“据我们了解 , 避免房地产对社会资金的过度占用 , 避免房地产债务风险 , 是此番出台精细化融资管控的初衷 。 ”
《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2019)》直言 , 近年来 , 房地产业高杠杆发展模式和房价过快上涨并存 , 行业风险有所上升 。 房企债务率较高 , 融资方式复杂 , 甚至部分房企土地竞买保证金也来自外部融资 , 导致企业抗风险能力不强 。
9月6日 , 在北京召开的“2020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上 , 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再度发声 , 强调“严格遵循房住不炒的定位 , 规范房地产贷款业务 , 防止房地产市场过度金融化” 。
房企债台高筑
回顾过去 , 在地产黄金时代 , 高杠杆潜藏的风险会被市场红利所平滑 , 许多房企借助于杠杆的力量弯道超车 , 成就巨大的创富传奇 。 碧桂园(02007.HK)、恒大、融创(01918.HK)等头部房企杠杆逆袭的示范效应 , 又如魔咒一般吸引着追赶者纷纷效仿 , 直到2017年国内实体经济步入去杠杆阶段 , 房地产行业仍未停止加杠杆的步伐 。
Wind数据显示 , 2019年 , 132家A股上市房企负债总额达94861.01亿元 , 较2018年的82263.74亿元上涨13.28%;在净负债率指标方面 , 更是多达36家房企净负债率超100% 。
在2015年以来新一轮房地产高歌猛进的巨浪之下 , 追逐规模、追求流量、大而不倒 , 一度被房企奉若真理 。 直到福晟集团、泰禾集团(000732.SZ)等规模房企爆发债务危机 , 才开始让各方对于风险有了一定认识 。 尤其2020年泰禾集团接连爆发债务违约事件 , 更是戳破了房企“大而不倒”的神话 , 也让地产行业巨大的债务冰山清晰而深刻地呈现到世人眼前 。
据了解 , 福晟集团债务总额超过700亿元 , 而泰禾集团的债务总额更超过1000亿元 。 目前 , 两家公司仍旧深陷困局 , 捆绑着一大批金融机构和债权人 。
目前 , 福晟和泰禾的债务重组皆推进缓慢 。 参与福晟纾困的世茂集团(00813.HK)在半年时间里只接手了福晟几个项目 , 剩余数十个项目的命运 , 仍在世茂与福晟的拉锯谈判中未有归属 。
泰禾方面的进展也不容乐观 。 万科(000002.SZ)虽参与其中 , 但债权人和利益相关方众口难调的局面 , 逼迫着这家行业领头企业的总裁祝九胜公开喊话:“要么集体沉船 , 要么集体上岸 , 想要个别上岸是不现实的 。 ”